彭家洋
彭家洋
□ 林思翔
从福安城西出,沿福穆公路盘山而上,大约十来分钟车程,就看到路边岔路口竖着一面醒目的石牌坊,坊顶两边的石雕凤凰一起朝向中间的“彭家洋”,双凤朝洋(阳),展翅欲翔。石柱的楹联撰曰:“无韵钟声齐心同唱和谐曲,龙光凤羽如意巧编致富图。”寓含着村里的畲汉兄弟如双凤齐飞,和谐相处,建设共同家园彭家洋。
沿牌坊前新修的宽坦大道绕过两道小弯就到了彭家洋村。一块椭圆形石碑上镌刻着“畲韵”两个红底大字,为村庄标明了她的属性:这是个充满畲家风情的村落。这不,畲族歌舞广场就在眼前,这个可容千把人的场地,中间是舞台,边上是看台回廊,青木黛瓦,曲径通幽。广场平时是健身活动场所,到了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和二月二、中秋、重阳等节日,这里就是歌舞的海洋,那脱口而出的男女对歌,那漫步而起的畲族舞蹈,可让你尽情领略原汁原味的畲家韵味。此时,若走进他们家中,那香喷喷的乌米饭,那满桌的畲家菜,更让你口齿留香,余味绵长。
这流淌着畲韵的“彭家洋”,其实不住彭氏人家,只不过彭氏早期来过,后来迁走了,为表示对开基肇祖先民的尊重故沿用原名;村庄坐落山窝里,也没“洋”,叫洋,不过是寄托对“洋”的憧憬。村庄不大,却有着400多年的历史,长满古树修篁的青山,就是老祖宗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整个村子浸染在绿色的氤氲中。甜润的空气吸一口就令人心舒气爽,清新的山风吹一遍就荡开一片蓝天。天清如洗,云白似雪。过去“韩阳十景” 中“仙岫晴云”和“铜冠双松”两景就在彭家洋境内。古时福安至闽北政和一带的官道就从这片土地经过。从韩阳到穆阳,从富春溪到穆阳溪,这条古道不知留下多少前人足迹,留下多少历史故事。走在这条古道上,穿越时空,思接千载,令人遐想无限。
彭家洋处于福安西面屏障之巅,站得高,看得远。站在村后的仙岫山顶眺望,福安城风光尽收眼底。那款款奔流的富春溪,一路穿山破谷,抵近城北时,奋力荡开一片水域,这才有了宽阔如湖、水流平静的溪面,丰沛的流水滋养着两岸生灵,富春溪也因此被福安人尊称为“母亲河”;母亲河宽容大度,她从闽浙边界起步,就沿路收容浮沙散土,裹挟同行。就要进城了,为保水质清澈,只好弃物卸载,徐缓前行。于是,游离的泥沙沉淀累积,不经意间便形成了一个江心岛。岛上遍长桃树,其状如陶氏笔下桃花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故人称“桃花岛”,成了一道自然景观;母亲河温和善良,然偶尔也发脾气,暴燥时水流冲撞,酿成灾害。岸边百姓摸透她的脾气,采取“以生态治生态”办法,在溪堤旁种树栽竹,形成“围挡”,阻止水患。如今这成片成片的数百年古树长得蓊蓊郁郁,遮天蔽日,成了一个个天然的生态公园。富春溪穿境而过,送来了水,造起了岛,带来了树,给大地披上了绿装,成就了福安的生态美。难怪700多年前宋代乡人御史郑寀献诗皇帝称赞家乡:“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感动了皇帝,赐立了县治。如今,这幅画变得更美了: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大桥飞架,栈道低曲……,一座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清晰地展现在彭家洋的视野里。
视线收回,看看眼前的彭家洋也很美。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整洁路面行走,可见粉墙黛瓦的居屋错落有致,路边的水渠流水潺潺,如交响曲般伴你前行。村前是一片樱花园,如春季开花时节来此,紫红的,素白的,色彩缤纷的樱花和着四围翠绿的山色,把村子装点得婀娜多姿。
当然,村子的活力还在美丽外表掩映下蕴含的内质。这个300多户人家的村子,畲族兄弟占三分之二,余为吴姓的汉族同胞。数百年来同在一个屋檐下,畲汉两族不仅和谐相处,而且通婚结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如一家。“兄弟同心,力可断金”。正因为畲汉团结,尤其是近几年同心协力,共建家园,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当地干部介绍说,以前村里脏乱差,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牲畜粪便臭气熏天。村民甚至开始外迁,村子越来越冷清。“再这样下去,村子将成为消失的村庄!”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于是,畲汉干部和村民共同下决心,整治生活环境,整治臭沟污水,整治旧房裸房。修起了村道,建起了公园,建造了污水处理池和垃圾焚化炉……一件一件地落到实处。福安市扶贫协会派人驻点,精心指导,市有关部门也伸出援手,给予支持。整治后的村容大变样,连臭水沟也变成观光渠。
与此同时,扶贫、开发全面展开,村里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实施整村推进计划,走种、养、加一条龙路子。还成立了城建、运输、空调装修等专业队,承揽城建配套工程,带动村民致富。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不仅超过福安市和乡里平均水平,村民还集资盖起了一座11层的民族团结大楼,可让70多户人家住上新居。山沟里的畲村建起高层电梯楼,这在四邻八乡还是一件新鲜事,人们羡慕不已。畲汉同心,事业振兴。彭家洋因此被评为“福建省民族团结示范村”。成为畲汉团结的一面旗帜。
彭家洋,一个美丽的畲村,村里美,村外美,近看美,远看也美!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