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久升/洱海听风
宁德网(张久升)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来到大理,来到那个金庸笔下充满着异域风情的大理国,来到西游记里唐僧差点动了凡心的那个女儿的国度,来到那个蝴蝶翩跹水影斑斓的花园,来到五朵金花的故乡。
事实上,我对大理并不了解,只听说大理很小,就连出发前的攻略也省去了。当深夜的列车把我们送到像是远郊的车站,我们就被一个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司机带上了他的车。六人的车座,我们一行已是五人,可师傅边开车还是边伸出窗外“古城、古城”地叫嚷着。夜灯亮着,但街上并无行人,那带着泥土气息的吐字在我们听来十分可笑而有趣,以至于孩子们在深夜的疲倦里兴奋起来,也跟着叫嚷,竟一度成为我们在大理的口头禅。
直到第二天,我们才真正看到被我们叫嚷了一路的古城。从丽江游玩过来,大理的古城在我们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一样是冒着油烟的烧烤、看不出是甩酒疯还是特色表演的洋人街酒吧、各种玉石、棉布衣店,还有丽江的手鼓音乐……从大理门到洱海门,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人群,仿佛都漫无目的地走着。有两个猪巴戒和孙悟空造型打扮的人,手持棍棒,在古建筑五华楼下,时不时地对路过的美女抛火眼金睛,或做戏里动作,就着城楼投下的幽微的灯光,让人今夕何夕之感。
打开大理地图,这个始建于唐朝的古城不过是大理的一角。如耳朵状椭圆长条形的洱海把大理的城镇聚集在其边上。西部苍山十九峰,峰峰有其名,峡出十八溪流,齐汇入洱海,滋养着这一方人的生产生活。古南诏国、后大理国之所以能成一方桃源而与强大的汉朝、气若游丝但依然是中央王朝的大宋分庭抗理,与洱海哺育的富庶,与苍山给予的安宁有巨大关系吧。
今天的洱海,已是旅行爱好者的天堂。我们把投宿的地点选择在据说尚未开发的挖色镇。传说中的海景房此刻真就在眼前,推窗,洱海的风带着不温不火的阳光打在杉木床架上。无波无浪的洱海像娴静的少女着轻蓝的薄裳在静静地沉思。远处,昨天我们登临的苍山却在目极之处,长雾如绸披山肩,灰云如帽戴山头。苍山一定织起了绵密的雨弦了吧?洱海是在侧耳倾听那亘古之音吧?
租一辆自行车,沿洱海骑行是最惬意不过了。虽然环海公路上专属的骑行车道界不严格,好在来往的机动车辆并不多,骑骑停停,时而吹吹海风,时而观景拍照。想收起相机,可一路的风景总在不断延伸,又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图景。公路的另一边,一幢幢绘着山水花鸟的白族民居依山脚而建,人家的门前拴着的驴马,偶然地鸣叫一声,正应着墙上新刷的题字“幸福不在于金山银山,更在于绿水青山”。夕阳下,有牧民赶着羊群回家,可羊儿不知是贪恋洱海的美景还是忘情于草木的清香,毫不慌张地穿过马路,又钻进水边的小树林里去,留下包着头巾晒得黝黑的牧人,一会儿看看淌着热汗的骑行者,一会儿也禁不住游人的好奇而好奇着那些看惯了的风景。
夜晚八点多了,苍山那边,太阳才收起最后的光茫。此刻,一轮朗润的明月跃出山岫,在洱海边布下光辉。白族金花们在村镇的小平地小院落里跳起了广场舞,那音乐竟也是任一个城市里都在播放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只有那绣着艳艳的山茶花的红腰身,那戴着“风花雪月”帽的笑脸,让我确信我是一个略略有些好奇的闯入者。
夜深了,远处城镇的灯火映照着洱海更静了。洱海的风轻轻地,轻得听不到她的絮语。
一夜无梦,那个关于大理“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应该早些季节来才对。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