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咏/记忆桃花源
宁德网(李家咏) 一天,朋友突然打来电话,说他要退休了,想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去住,要我帮忙出出主意……
我一点主意也没有,倒是忽然明白了自己最近为什么老是梦里梦外的想起那个金黄金黄的黄土墙,很蓝很蓝的蓝瓦顶,一样样式的农家屋的小村子的原因了。
那是我记忆中的家乡。村子比现在的村子小很多,但背衬青山,面临小河,雨来了是一幅濛濛山水画,天晴了是一轴灿烂阳光图,早起炊烟袅袅,暮来红霞朵朵,那个安静那个热闹,那个朴实那个激情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可以称之为世外桃源的地方。
那时我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闽东北式建筑,典型的冬暖夏凉的农屋。夏天不但不用电风扇,就是被子也可以常年盖着,被叫做“夏不离被”的好气候。白天热了要么不出门,要么就到门口的路弄去歇凉。我们住的老厝一溜好几栋整齐的大厝,一溜猪肝石铺就的路弄很长很透风。那时农人的活相对简单清闲,叔叔伯伯们经常在收工后坐在路弄享受自然风的凉爽,一面说着山上的田里的各种趣事,听得我们呆呆傻傻的发愣,觉得大人的世界神奇美妙魅力无穷。
太阳落山了,吃了晚饭的大人小孩全都到门口路弄歇凉,沐着习习凉风,闻着驱蚊用的土艾叶烧出的淡淡清香,看萤火虫在身边飞来飞去,摇着自家做的蒲扇,听着老掉牙的故事……那是一种很原始的清净,很原始的享受,很原始的生活。
下雨了,路弄坐不成了,厅堂上一盏煤油灯,男女老少围坐着攀讲,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那种和谐,那种安然是今天的人永远做不到的。那时还没有电,没有如我们现在的一切娱乐和享受,人们却仍然拥有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淡定与快乐。
今天,当人们住着楼房,坐着名车,吃穿不愁时,我们的心灵却常常莫名的空虚、孤单与寂寞,人和人少了些些信任与融洽,心和心多了层层厚壁障。当年我们曾那么热切的希望走出去,等到真的走出了,你才发现你原来真正留恋的是那种“粗茶淡饭,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桃花源似的生活,才发现你原来那么努力想要摆脱的恰恰是最适合你的。
那时,我们住的那种老厝,是一个族房几代人住下来的老厝,拥挤着几十号人,却和睦得如同一家子。我很怀念那种心无杂念的和睦,没有任何戒备的相处。心和心可以是透彻的,坦诚的,一家的难处大家分担,一家的快乐大家同享。那时的物质生活近乎贫穷,平时谁家如果要能买点猪肉也是舍不得自己吃的,那碗煮好的猪肉会在很长时间里出现在哪家来客人的饭桌上,直到那猪肉不可以再往下留了为止……
那时,田里种什么餐桌上吃什么,自给自足,无污染无公害,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物。虽说食物贫乏但也快快乐乐,生活简单却也无忧无虑。今天才知道,生活原本是可以简简单单的,因为简单就是一种快乐,快乐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全在于我们自己。
记得,那时经常有过路人深更半夜的敲老厝的门要求住宿,而我们老厝的人不管哪一家都会很乐意的接纳,没有询问,没有怀疑的接纳。等天亮客人走了,我们甚至不知道陌生客人的任何情况。那时,人和人纯洁得如同一张透白的纸,没有任何丁点的污秽,相互间可以毫不做作,可以毫不设防。
今天,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他们惊讶得合不拢嘴,“哇,你们怎么可以这么幼稚?不怕他们是诈骗的吗?不怕他们是抢劫卧底……”
是啊,我们也不明白那是我们幼稚,还是那个时代的纯洁?
我知道,我朋友、我、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无法“绝念荣华,甘心恬淡”,无法再回到那个简单的年代去过那种毛寮草屋、孤灯夜盏、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了,但我相信,我们都很怀念那种简单,那种清贫,以及那种简单,那种清贫所带来的和谐、淡定与安然。
我对朋友说,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老家原来那样的地方了,而已经走出来的我们正如那个走出桃花源的渔人,虽然他一路做了很多的记号,但最终却再也走不进那桃花源了。有些东西一旦逝去了就注定成为遗憾,而留恋的遗憾就只是最美丽最永远的回忆了。
所以,家乡记忆的桃花源成了我最经常的回忆,最美丽的回忆也是最快乐的回忆。
责任编辑: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