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周宗飞
我又一次遇见这么,仿佛一阕书写在闽东田园山水间的被遮蔽的明清小令。
我是在这个春天的野游中,与它不期而遇的。
那日,阳光煦暖,春风拂面。驱车村前,站在民俗味浓厚的景观桥上,我立马就被眼前“日照青山山隐画,春临绿水水含诗”的景色所折服。呈现在眼前的溪流、田园、草地、森林、簇新板房和古老民居,像是一群从未见过世面、却长着一双双磁性眼睛的靓丽村姑,仅只几个闪眸,就把我的魂给勾走了。
溪,有两条。横贯桥底的,叫白溪,平缓、宽阔、清澈,甜美娴静,有如大家闺秀;两岸河柳、香樟、丹枫俨然是她恣意飞扬的秀发。北山流下来汇入白溪的,叫北溪,顺着乱石交错的山涧逶迤而下,水流湍急,像是一位心无旁骛、惯于撒娇的青春少女,把窈窕细小、骨感十足的蛮腰婆娑得万种风情,夸张又得体。在它身旁,耸立着一大群长者一样静穆慈祥的树木,它们睁着大小不一、形色各异的眼睛,摇头晃脑地欣赏着眼前的美艳与热闹。
有水的村庄,就有灵性。我为一个小村庄同时拥有两条不被污染的溪流,感到新鲜和欣喜。我无法抵御内心的一见钟情,顺着它们持续抛来的媚眼和“体香”,情不自禁地穿过草地、田园和堤岸,加入到那群“长者”之中,感受白溪的轻柔妩媚和北溪的青春妖娆。此时,纵有万般琐事难事锥心事,也都放下了。晃荡在原始森林底下那些由村委会摆放的实木摇椅上,静静地聆听它们的絮语与喧哗。偶尔,才把目光投向周边这群“长者”的身上,接受它们筛下来的、影影绰绰的阳光、落叶和鸟鸣。
这些“长者”不少都须髯披身或皮肤皴裂。多的已活过千年,躯干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少的也历经了数百年风霜。它们多半出身名门望族,有数百年的丹桂、香枫、红豆杉、罗汉松,还有上千年的银楠、古榕、松柏、杉木等。千百年来,这些树木一直都蜗居在这片水土肥沃、空气甘冽的山坳里,不问山外世界。它们看似春夏秋冬都在相互攀比斗艳,却又情投意合,演绎出许多榕抱枫、枫拥桂、树缠藤、藤裹石的独特风景。那番缠绵、蜜意与柔情,让游人、墨客驻足,白鹇、锦鸡流连,更让村民演绎出许多曼妙动人的传说。
更奇绝的是北溪沿岸,居然繁衍着200多株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木本蕨类植物——桫椤。这些侏罗纪时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命,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站在它面前,就连横卧北溪上的千年石拱桥也当感慨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何况是人。
原始森林边上,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神农帝庙。这位相传为牛首人身、亲尝百草、发明刀耕火种、垦荒种粮、制造陶器和炊具的炎帝,居然被供在这里。这,在闽东,在我的记忆里,绝无仅有。
庙中有三顶珍贵的楠木轿子,与庙同龄,据说是镇庙宝物。每年开春前,村民都会用它抬着神农帝塑像,游走村庄及周边,之后,才开始春耕夏种。这一习俗,已沿续了三百多年。临时被我邀来解说的村支书老吴说,这里,特殊的习俗还不少,比如其它村庄过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里是农历七月十二日。那日,全村老少再忙也要回来祭祖拜谒,等等。他一边说,一边从神龛里取出一支形似巨大弹弓一样的东西,是桃木制作的。看它身上烟熏火燎的光滑痕迹,可以预见它有很长的历史。老吴告诉我,这叫“笔架”,是降乩用的。降乩,始自伏羲,又称扶箕、扶鸾,是道教一种通达神明的活动,也是我国民间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极富神秘传奇色彩。
从神农帝庙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依山而建的古老民居,一律青砖、土墙、黑瓦,像一个个沧桑厚重、水墨肆意的巨大篆书,端庄地码在苍松翠柏、幽篁花草之中。老吴告诉我,这些多半是明清建筑,古老的已有500余年历史。据说,最早是钱家人居住,后来他们逐渐搬离,留下清一色的吴姓人家,发展到现在已有百十户,成为名副其实的宗族村落。难怪村口桥头竖立的实木“屏风”和景观路灯外罩上都有一个特殊美观的“吴”字LOGO,状若梅花,花心是一个“口”,花瓣有五个“天”。老吴说,这里的吴姓都来自江苏无锡市,所以取无锡市花的造型。一个村庄拥有自己的LOGO,在闽东,在我的印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站在LOGO面前,我想,它的“口”与“天”,是不是还蕴含着“民以食为天”的涵义?若是,我或许可以勉强找到这里供奉农耕文化始祖神农帝的理由。
村子干净整洁,用纤尘不染形容,不为过。我想,这与沿路的小水渠有关。水渠与村道一路相挽,动静脉似的,一直蜿蜒进村庄的肉身,护佑着村庄活过一个又一个世纪。老吴介绍,建村伊始,祖先就从山上引来泉水注入村中,流经家家户户;加上古井错落镶嵌,使整个村庄水意氤氲,充满温润的诗意和青春的活力。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条小水渠边上生活,淘米、洗菜、浣衣、冲凉、排污、防火,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全都揉进了这一线清澈灵动的流泉里。村道脏,水渠就脏;水渠脏,生活也就脏了。为此,数百年来,他们就自觉养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根本无须监督。我想,村里人健康长寿,不足700人的小村庄,就有数十位80高龄以上的老人,一定与这有关。我还听说,近年来因为老年人越来越多,村里正在建设福利院,一旦建成,除了收养符合条件的老人外,村委会还将筹资为留守老人免费送早餐,目的是便于及早了解他们的起居和病痛。
沿着锦鲤畅游的小水渠散步,享受微风送来的草木芬芳,很是惬意。街上,有摆麦芽糖、沙糖饼的杂货铺;有摆桂花蜜和蜂王浆的养蜂人家;还有游客聚集的“免费供茶点”。老吴说,免费泡茶,不仅可以方便游客,还能顺便推介这里的好水、好茶,给村庄留下好名声。
印象深刻的还有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议事亭”,亭的上方两侧高悬着“训俗六则”牌匾,有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教子孙、睦乡里、安事业等内容,几乎涵盖了做人做事的全部,应是吴家祖训。村里大小事情,都在这里商议推敲。难怪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讼村”。
看我一路兴趣盎然,热情的老吴还主动带我去参观几座明清老宅。这些老宅的外墙,有的绿蔓攀附,有的斑驳粗砺,潦草着岁月更迭和世事沧桑,但却干净、硬朗,再加上主人有意识地在墙角种花养草,使老宅焕发出生机。还有个别村民,为了让老宅适应现代生活,古韵新弹,索性用实木和现代工艺装修内室;家用电器、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村里出来,站在村口的老水车边上,伴随着它循环往复、抑扬顿挫的欢笑与抒情,我想,这确实是一个诗意的村庄。它的诗意,不仅是它拥有保护完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还在于这里的人们一直保持着传统而朴素的信仰、尊崇与敬畏,习惯于恪守祖训、民俗民风和宗族理念。他们知道,只有尊重与人类唇齿相依的万事万物,树木才能常青,细水才能长流,生命才能延续,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灵才能和谐共处,同享天伦,最后,才能反哺于人类。
这个诗意的村庄,叫洋头,地处蕉城区八都镇,因三面环山,一面向洋,且处于洋之头,故名。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