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弟/廉竹
竹子赋含坚贞、清廉、奉献、向上等优秀品质与廉政精神契合,所以又称为“廉竹”。
古人说:竹之为物,非草非本。是的,它概不同于凡草,也不同于俗木,它是介乎于草与木之间的一种令人爱慕的独特的植物。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爱它那挺拔的气势,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爱它那刚柔相济的品德。然而,人们爱竹,更爱它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
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我的家乡漫山遍野,房前屋后处处都沉静在翠竹成荫、碧波起伏、青山如黛的竹的海洋里。微风袭来,竹影婆娑,美伦美奂,别有一番美丽的景象。我们这里流行一句俗语:“春季雷声,夏笋多,秋多方笋,节节乌(有)。”我们家乡的竹种类繁多,在自然基因遗传的三百多种的竹子中,单我们家乡就有二十多种。当清明过后,雨过天晴,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便背着锄头,提着小竹篮到竹林里去找笋。去竹林的路上,都是经过村尾路旁的一条小石径。
有一天下午,我们这些小伙伴也同往常一样到竹林里去找笋。我发现这条石径的台阶有一块花岗石向左边一侧倾斜。我心里想,可能这些天来到竹林里找笋的人多,台阶的石头被人踩歪了,并不去介意。回家后,却发现自己先前随带的斗笠遗忘在竹林里,便再到竹林一趟,这时再经过这台阶,却发现这块花岗石一头抬得更高,竖得似乎更陡了一些,我心里想这石头下究竟有藏什么“宝藏”呢。我顺手用小锄头将石头轻轻地往上一掀,发现下面居然长出一条鲜黄色的毛笋。我顿时被竹笋的神奇的力量给震住了,同时对诗人郑燮《竹石》中所描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还记得一年夏天,姐姐要帮助生产队砍烧砖窑的瓦柴草,需要大量的绑芒箕草的竹枝绳。一天下午就随姐姐到竹林里去削竹枝拿来当“竹绳”。当姐姐相中一棵枝叶繁茂的竹子时,便毫不犹豫地爬了上去,把整棵的竹子都给它压弯垂到地面上来,姐姐叫我把竹子压住,她去拿柴刀来削竹枝,那时傻里傻气的我,便用身子压在竹子上,抱住竹子,没想到姐姐一放手,我“呼”地一声被竹子的弹力送到半空中,让我深深地领教到竹子这种坚韧的一面。
师范毕业后,有幸来到竹文化十分浓郁的乍洋中心校教学工作。学校对竹子的文化探索和研究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校园内栽种了化竹、方竹、雷竹、孝顺竹、紫竹等18种,制作了18种竹子简介,开辟了“竹文化”长廊,在教学楼及楼梯间设置了“竹文化”框36个,形成了以竹为代表的竹文化景观。将竹子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内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内化竹精神;将“竹文化”融合到校各职能部门开展的活动中,渗透到各学科知识和内容之中;将竹子的高风亮节和教师的无私奉献相结合,形成以竹之内涵——“虚心、坚韧、有节、向上”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又提升了育人的品质和水准。
竹不但有美的风姿,而且有美的心灵。长在哪里,便给哪里带来超凡的风韵。生在哪里,便给哪里染上脱俗的情趣。竹是绿色的,它的绿不同于其它任何的绿,它绿得那样明净,那样深邃,那样富于生命力。身躯似碧玉妆成,叶片如翡翠裁就。它那绿好像随时都可能从叶尖上滴落下来。难怪诗人苏轼一生与竹为友,为好友,为知友。他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更为重要的是竹子的内涵与精神,与我们的廉政文化很是相近,与廉政清风的需求很是切合。竹子这种虚怀若谷、坚忍不拔、谦虚刚直、坚强奋进、超越自我、乐于向上的品格,正是我们当今时代需要的精神。
竹对待一切是平等的,它无贵贱之分、高下之别。它不以作为清洁工人手中的扫帚而自卑,也不因作为画家手中的笔杆而自傲,它愿为一切喜爱它的人们而献身。竹既可做成精艺的工艺品,陈列于案头,供人欣赏,也可以做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米的竹篓与洗菜的竹筐。它不附高贵,不避贫寒,这才是真正的正人之德、君子之风。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