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翔/进士之乡 山绿果香
宁德网(林思翔)在福安,许多人都知道,苏阳是“状元故里,进士之乡”,这个苏江之畔的村庄自唐末肇基立村以来,走出了武状元刘必成和民族英雄刘中藻,培育了22位进士和24名举人。其实,许多人不一定知道,苏阳还是一个“水果之乡”。
我们到苏阳那天,正赶上这里举办杨梅文化节。村口杨梅摊一字摆开,一颗颗枣红色的杨梅任你挑选。往前走,迎面而来提篮的、肩挑的、车载的,尽是杨梅。卖的、买的、看的,脸上都挂着笑。丰收的喜悦充盈着村里村外。
“过去这里的杨梅又小又酸,现在又大又甜。”一位“老福安”如是说。其实,苏阳杨梅的扬名也就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这里农民从浙江引进新的杨梅品种,经过多年优质筛选、优化种植,培育出了果大、核小、酸甜度爽口、如同玛瑙般吸引眼球的苏阳梅优良品种,打造了“苏阳红”“屏峰山”等多个品牌,被中国杨梅协会评为“全国十大精品杨梅”,2015年又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如今,全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亩均产值1.5万元,家家户户都种杨梅,人均杨梅收入达8000多元。小小杨梅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
福安朋友告诉我,在福安吃杨梅还有一种特殊的意涵。福安人有句口头禅:“一粒杨梅一粒意”。此话怎讲?这位福安朋友讲述了它的来历。相传福安首任县令郑文甫,在福安为官8年,勤政清廉,甚得民心。离任之时,老百姓要送他礼物,聊表心意,他一再雅言推辞,作揖称谢。这时,一位乡亲手持一篓杨梅执意要他收下,郑文甫盛情难却,只好拎了一枚,并说“一粒杨梅一粒意,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从此,“一粒杨梅一粒意”便成了福安人送伴手礼的谦语。这流传七八百年的谦语,给杨梅赋予了“贤廉”的内涵,人们吃杨梅时,这位福安古代清官的形象自然就在脑子里浮现起来。当然,令这位县令万万想不到的是,数百年后,这一粒小小杨梅,居然给百姓带来了一条致富路。要是这位县令泉下有知,那心里可比吃了杨梅还要甜呢。
苏阳当然不只杨梅。这个临江背山的村庄,从江边到山腰的缓坡地上种满了葡萄。我们来时,正值葡萄挂果时节, 晶莹透亮的葡萄挂满枝头,丰收在望。村里葡萄种植采用遮阳避雨的“设施栽培”新技术,田间地头那覆盖葡萄的道道白色薄膜,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犹如冬日里的皑皑白雪披覆大地,煞是好看。这里的葡萄品质优良,曾在全省葡萄评比中夺得金奖。葡萄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一半以上。靠着葡萄和杨梅等水果收入,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如今这个“苏江之北象岐之阳”的村庄,天蓝地绿果香,一派欣欣向荣。
苏阳这片屏峰山下的土地,种杨梅果大味甜,种葡萄品质优良。还种有水蜜桃、龙眼、枇杷、橄榄等20多种水果。一位农业专家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他就在这里种柑橘,果实特别甜,这片土地种什么什么好。这地何以如此优质?这位专家说,这片红壤黄壤居多的山地,土层厚,排水好。而这源于山上植被厚,是树木涵养了水分,保护了土层。我们抬头望去,但见山顶山腰古老森林蓊蓊郁郁,如绿浪腾空,遮天盖地。可见苏阳的老祖宗很聪明,他们懂得水土保持的道理,一代又一代地呵护着这片风水林。如今这绿油油的山头成了造福子孙的摇钱树。难怪苏阳人自豪地说,屏峰耸翠环村谁有此溪山?
站在这绿树如海的山地和杨梅含笑的果园,想着苏阳先人种树护林的传统和福安县令“杨梅传情”的故事,我忽然觉得,我们似乎应该向先人学些什么,进而再想想应该为后人留些什么?我想每位来到苏阳站在这里的人都会萌生同样的感想。
进士之乡,山绿果香。收果时节的苏阳啊,风景这边独好。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