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张久升/千年水利(2)

2016-07-23 09:52 来源:宁德网 张久升

(二)

黄鞠(公元569-657年),河南光洲固始县人,相传是隋朝的谏议大夫,也是一个水利专家。隋炀帝朝,东征西讨,滥用民力,黄鞠父子同朝为官,直言进谏,不料触怒皇上,黄鞠之父被下狱而死。黄鞠及众兄弟遵父命各远走他乡。伴君如伴虎,朝堂容不下一个正直的忠耿之士,霍童却有幸迎来了一位有胆有识的民众带头人,一个开疆拓土的勇士。

关于黄鞠入闽,村里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鞠先是到七都峬源,一日溯溪行至霍童溪畔的石桥,与先来此地的姑丈朱福畅叙情谊,霍童广袤的山水深深吸引着他。酒过三巡,朱福被他如何兴修水利,经营霍山霍水的雄思妙想所折服,当即愿意让出霍童之地给黄鞠肇基,自己前往更上游的咸村定居。

古时农业是开基立足之本。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霍地虽然广袤,但由于山峦阻挡,水位高差所限,霍童溪水却无法浇灌良田。黄鞠翻山越岭观地势,看风水,认定狮子峰下的霍童溪支流大石溪可以利用。但要凿通这一水渠,必须在一个当地人认为是”龙腰“的山脉上动土。这在现时的农村也是极为避讳的,何况在认知更为有限的古代。动土,是不是会让子孙缺富少贵未可知,但不修渠引水,再好的河谷也只是荒草凄凄。

鲁讯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黄鞠就是其中之一吧。脱下官服的黄鞠依然怀惴着有为民造福的理想,也许,在这个地僻人难至的南蛮之地,更能施展他作为实践科学家的抱负。 “不问代代官贵,只要能发万家灯火。”黄鞠一句掷地声的话统一了村民们的思想。车鳞鳞,马萧萧,叮叮当当的开凿声在山野里回响。黄鞠既是工程指挥,又是生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历时八九年的艰辛,终于修成了这条千米之长的引水渠。

今天,走在霍童溪右岸通往大石村的路上,只见一条水渠如带,汩汩清流时而穿山越谷,时而蜿蜒前行,顺流而下一直流向地势更低的石桥村。当年,正是这条水流,滋养着原本靠天吃饭的田园。有了水,荒地变良田,农民种上了黄鞠从中原引进的油菜、麦、豆,利用水流落差动力,建起五个水碓,舂米、磨豆,加工更种农产品。水利万物,加财添丁,霍童日益兴盛。

人口的增加又凸显出人均耕的减少,黄鞠把目光投向霍童溪左边的松岸洋,这片广袤之地才是霍童富庶的粮仓。开发左岸,需从霍童溪楮坪湖引水,最艰巨的便是要在仙人峰下凿出隧洞。那时候没有火药,没有爆破技术,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科学仪器。或许是借鉴典籍中的记载,又或者是穷途思变,黄鞠带领的众乡亲们最后采取了火烧水浇的办法。无数的柴枝不断堆积在这花岗岩上,燃烧起数天数夜的熊熊烈火后,从远处运来河水,选好角度顺着高温的岩石骤然浇下,青烟腾起,数声巨响,仙人峰下,顽石开花!挖掘、清理,修通,清澈的霍童溪水终于绕过楮平湖,流进耗十年之功修起的长达700多米的水渠,流进这个幽暗在旷野却注定在闽东水利史发亮的隧道涵洞。从此,广袤的霍地,因为有了水的滋养,荒坡山野成为良田沃野,成为一方富庶之地!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郡书,南宋的《三山志》上记载:霍同里:仙湖、堵平湖、塘腹湖会小溪水,隋谏议黄公创,溉田千余顷。淳熙二年,有请佃者,官以其妨民,不给,仍搜获。储知县诗云:“咫尺仙湖号堵平,先贤曾此劝农耕。若教一日归豪右,敢向黄公庙下行。”可见,当时的县令储谆叙曾经出面干预占渠为田一事,明令禁止在湖的高处耕种,以免妨碍水利。这位储知县大约对先辈的功业感佩有加,在所著的《晓喻》中也记文,“仙湖,又名杜湖,在十二都松岸洋。隋谏议大夫黄鞠所凿,长里许,广面有余丈。引大溪水溉田千余顷。湖,源远流长,岁旱不竭,附近之田,尽成沃壤”。

当时的那把火烧得太久太久了,以至于那把炭火至今还烙印在这岩体里。也许因为洞的清幽,引来蝙蝠乐居,当地人又称之为蝙蝠洞。又或洞内水流淙淙,洞外闻之若琵琶弹奏,又曰“琵琶洞”。再后来,因谐音之故,“琵琶洞”又被唤作“枇杷洞”,而附近不远的一下村子,竟因而得名为枇杷洞村。

千年的烟尘散去,也许,这就是历史留下的一些吉光片羽,让我们去揣想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和那段非同寻常的岁月。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黄鞠 霍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