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李家咏/古村,看得见的乡愁

2016-07-24 10:57 来源:宁德网 李家咏

3

去漈头的那天,正值蒙蒙雨天,密密的雨丝,朦胧着马头墙弯弯的翘角,把一座座古民居浸染在幽幽的古旧岁月里,愈加的古风扑面,愈加的古韵幽幽。

我喜欢古村那斑驳的白底粉墙,镂空雕饰,青砖厅堂,大开天井,长苔的石阶,入帘的青色……历史在这里似乎没有怎么地作为,漈头仿佛是被人忘却的遗存,特别地叫人怀古念旧。

雨后,湿漉漉的古巷幽深静谧,岁月磨光的石板,石缝间衍生的青苔,巷道旁高耸的风火墙……漈头是属于过去时的,适合于心灵的居所。

都说建筑是文明的语言,这里的建筑在岁月的剥蚀里已经弱不禁风。残褪的牌匾寂寞在时空里;厚重的木门蛀蚀在时光中;曾经漂亮的门楼,在梦的残痕里声声哀叹;雕梁画栋,早已褪去了曾经的鲜艳……

古村文化,需要爱,更需要呵护。

和漈头,我们一次次地约会,一次次地探望已经老态龙钟、弱不禁风的历史文物。

又见到书岩老师。

都说漈头出人才,他才是漈头的奇特人才。历经艰辛坎坷,尝尽酸甜苦辣,先后抢救了历代古(文)物展品逾万件,涵盖了农耕文物、农作用具、古代生活用品和珍贵古家具、布艺、钱币、票据、书画等等。

他用退休的经费,抵押老宅的贷款以及至今仍然举债的无悔,自建博物馆,为“儿时的乡愁是他难以抹去的记忆,希望在余下的日子里,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留住漈头村民的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书岩的乡愁是他“愉悦地力所能及地让每一件展品都复活在耕读馆里,让每一件展品都继续着生命的魅力”,而我们的乡愁则是它们激起我们那些曾经让人激情,叫人珍惜的故事。

和我一起去的是离家在外生活了二十年的朋友钦和他的儿子。时光和都市生活已经淡漠了钦的乡愁,但当他和儿子站在展馆里的时候,他说,儿时的生活一下子从尘封的记忆里跳了出来。

他指着壁上的“老鼠夹”:“我曾经亲手一个个地做出来的,而后每天拿到地里,安装在老鼠夜间出没的地方……”

他说起马灯,“在当时水源不够,电力极为不足的暗夜里,油灯和我相依相伴着读书、写字……”

我说,“草鞋,是我从七、八岁起就穿着它上山砍柴的,而所有穿过的草鞋都是父亲亲手用晒干、舂绵的稻草编成的。我的脚后跟至今仍然留着当年被草鞋磨破溃烂后长成的疖子疤痕。它和我的故事是血与肉的,根深蒂固的。”

铜锁、杆秤、火笼、风籼、茶壶、箸筒、斗笠、棕衣、饭甑、竹篓、米粿印模……

它们,在我们的童年是一件件普遍的生产生活用具,而今天,它们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岁月风尘里的烙印,需要人们刻意去留住的乡愁。

对钦的儿子来说,这就是故事,远古山村的故事;对我们而言,倾听着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是一次博闻览物的旅程,亦是一次记忆的回归。

流逝的时间,退后的风景,邂逅的人……终究渐行渐远,可我们的记忆还在。记忆是一件很美好的东西,回忆那些曾经的生活和曾经的故事,让心沉淀,让心舒展。

漈头,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笔独具的财富,是一种特殊文明的标志,见证着一个民族文明发达程度的象征。

然而,古村的文化,因了岁月的侵蚀,风雨的剥蚀,加上展馆的条件限制,有些物件已经糜烂变质,有些物件已经满目疮痍,濒临消失,亟待抢救保护……

雨停了,却已是暮色苍茫。

书岩老师还在忙碌。

他的愿望是古村该有个像样的博物馆,容纳与保护好这里所有的物件,让更多的人看得见乡愁,让更多的人记得住家乡。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乡愁 书岩 草鞋 古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