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舒/电视赶场话当年
宁德网消息(李步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且大多数为公家所有。假如私人有台黑白九吋的,则定是见过世面、钱路广阔的殷实之家。公家如是带彩色的,就更不得了,肯定门庭若市,引得不少惯于猎奇的年轻人赶场去!为了图新鲜,曾经早早相约,成群结队前往,哪怕山道弯弯、黑灯瞎火、风雨交加,总能找足借口赴约。到场了,即使早已人头攒动,也总能从齐肩的缝隙间偷窥似地观看。那滋味就如喝了蜜水,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地品味,生怕漏了哪句台词,哪个画面。
那时的电视频道少,基本上从新闻联播可以看到“再见”而不用转台。最大好处就是广告少,连续剧就是连续剧,过瘾。哪个单位或谁家有电视也不用问,只要看看高高支在屋顶的接收器就明白了。如果电视画面麻点多,或一阵风过后暂时被黑屏,就得马上着人扶梯而上,徐徐转动,屋上底下呼应着重新固定接收方向。有时差转台出了问题,只好悻悻而归,一路上大家猜想着剧情的下一步,抑或还为此争个高下,乃至第二天都沉浸其中,神思恍惚。
我对电视剧的初始印象,就是由王刚担纲解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说的是东北抗日的事儿。如今具体细节已经淡忘,但王刚却从此记住了。当年的王刚英气逼人,举手投足气场满满,一双大眼睛配副宽边大眼镜的形象在心中早定了格。一幕落下,只要他在那儿一站,不用开口早已递出话意来了。如今王刚先生依然活跃在电视银屏上,每逢上他就不免想起当年的风姿。虽然苍暮可见,却也如长空秋色,愈发地老道见功。
那时,电视节目最火爆的,莫过于中国女排的体育赛事了。解说员宋志雄清脆欢快的点评至今回响耳边,从中也学到了排球运动的知识。主攻手“铁榔头”郎平的一锤定音之酣畅,队长二传手孙晋芳神妙的送球,号称“中国长城”的双人拦网无不令人拍案叫绝。福建“双珠”之一侯玉珠的上手飘球,曾被主教练袁伟民称为“秘密武器”。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美对决比分咬平的关键时刻,铿锵两球定下了中国队决胜局的乾坤,堪称绝杀。“五连冠”的壮举曾激发了多少国人浓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啊!“女排精神”也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竞相学习和追求的时代精神。数风流人物,当看中国女排!
时过境迁,当侯玉珠以省体育局官员的身份造访柘荣时,当年也属追星族的我不免激情难抑,山风中与她共同追忆起万人空巷的情景。那如数家珍的一幕幕,早已历历于心灵的深处,一经拔弹便如歌如泉,任凭喜悦溢于言表。当我嘱意柘荣的剪纸大师,用巧手裁剪一幅飞跃扣球的动感作品相赠时,我深信侯玉珠是幸福和知足的。而她对那幅作品的赞赏,也让我对剪纸这门古老艺术焕发青春更添信心。精品之所谓精品,就在于注情其间,在于创作者近乎狂热的膜拜与追索。但凡成就大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信息欠发达的年代,电视之魅自然有其唯一性,因此,赶场子也自然成了求知的一种方式。赶场即捧场,不过那时的捧大多隔着电视,捧的也非金玉其外的“星”们,而是千锤百炼,一战成名的硬汉子、铁姑娘。虽然与他(她)有距离,也无法留影纪念或索得签名,但那些精彩瞬间,却能穿越寒冰如铁、黄沙蔽日的时空,长留于人们的心田里。
如今的“星”空飘渺无趣。且不说靠八卦和自说自话支撑着,光整日里遛跶于各个电视台的娱乐节档露脸乞食,就觉得乏味。真不明白他们无“追”无“捧”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是否静得下来,青灯黄卷般地自行磨砺?毕竟,再多的电视频道,再美的光电华饰,再奇的“非常”亮相,终究如过眼烟云,朝发夕至于芸芸匆匆的众生背影,化归尘与土。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