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斌/沉字桥
宁德网(徐锦斌) 古田县鹤塘镇西洋村,有座廊桥,横跨于西洋溪上,名字有点特别,叫作:沉字桥。
沉字桥,四墩五孔,花岗岩船形桥墩,抬梁式木结构廊屋,单檐庑殿顶,共十七间,是旧时连接古田城关经大东通往宁德等地的津梁。
站远了眺望,沉字桥没入村舍,黑压压的一长溜,与寻常百姓的屋舍似无二致。但沉字桥桥身长达五十多米,桥面宽近四米,宛如青龙欲飞,凭借溪面的空旷,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一般而言,廊桥多横踞水尾,镇守村口,沉字桥则固守于村中。
迈步走上沉字桥,这一端看那一端,视线被拉得细长。廊桥的两旁,是粗朴的木栏杆,厚实的木条凳。整座廊桥,斑驳得可以,如同一位前朝遗老。
我在寿宁见过的,诸如蟾溪、基德、刘厝的几座廊桥,两侧下截的隔板都钉得密不透风,上部跳开一层,隔一排木板,洞开圆形的、五星的或八角的窗口,最宜放眼风物。小的时候,曾趴在这样的窗口,看桥下的流水把童年悄悄漂走。年岁长了,后来的人就毛手毛脚地把这一层木板连窗踢去,这样就只可凭栏而不可倚窗了。虽然抬眼略无遮碍,却不免失去了一些味道。西洋沉字桥的栏杆,疏而不漏的,像丰子恺的漫画,简洁的,纵横两三笔。在沉字桥上,可享四面来风,散散淡淡地,看桥内桥外,又绝无倾坠之忧,清风徐来,容易撩起人幽幽的情怀。村里人在这里,或坐或卧,老的少的都有。不费半点功夫,就有这么随意的游憩胜地,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福分。沉字桥中央摆设香炉,供奉如来、观音宝像。这个时候,他们不必受人顶礼膜拜。神佛与人同在,共享世俗乐趣。
沉字桥东头,古田县人民政府勒碑刻石,说这桥造于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是研究宋代桥梁的宝贵史料云云。
读罢碑文,悬疑难解。
沉字桥,为什么叫“沉字”桥?
官修正史未可言者,不妨求诸稗官野史,听听闾巷如何说道。
据村里人讲,沉字桥是个和尚捐资建造的,正在施工的时候,一位草莽英雄路过,豪兴大发,挥毫直书,在新刨光的横梁上写下一溜字来。做木师傅看后,大惊失色,暗忖何方狂徒竟敢逞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野心?于是急忙走刀,想刨去这些字。岂料,越刨,字越往里沉……
于是,就有了“沉字”桥。
传说各有版本,人言每每不一。乡间的掌故,信不信由你。我上桥,详加勘察,抬头细瞅那顶上栋梁,果然见得一竖镏金沉字:
中国有至仁书同文车同轨圣人必得寿月重轮星重晖
不过,这显然是后人的修缮之迹。究竟庐山真面目如何,我和你一样,想知道,又不得而知。
传说,是美丽的谜。
此后若干年,我过蕉城虎贝,踏访梅鹤村廊桥,偕行的朋友问道:“你知道这叫什么桥吗?”
我心知叫“花桥”,但见他如此发问,遂摇头。
他说:“沉字桥。”
古田西洋的廊桥叫“沉字桥”;梅鹤的廊桥既叫“花桥”,也叫“沉字桥”。
如此撞名于“沉字”,是巧合?是传说的单调?还是别有玄虚?
责任编辑: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