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周宁:悠悠古银矿 岁月化神奇

2016-08-20 09:04 来源:宁德网 庄严 许孙月 郑勇

宁德网(庄严 许孙月 郑勇)一万过路客,岁课三千银,乡野建公馆,马栏鸣不歇……这是北宋时期周宁县矿业开采繁荣的真实写照。历史兴废无常,如今周宁遗存的古矿业遗址遍布于七步、李墩、浦源三个乡镇,大大小小的矿洞大约有300口,冶炼遗址散布于白银古道之间。

为了发掘和保护这些遗址,周宁县已划定古银矿保护区,并展开详细调查。

莽莽深山寻矿洞

为一探古银矿幽秘,近日,笔者与周宁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向西,来到距县城31公里的李墩镇芹溪村。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往圣银楼山机耕路蜿蜒上行,抵达金丰矿业公司采矿区。在这里,车子无法继续行驶,众人下车走山路,一路披荆斩棘。至一处山涧,大家沿着山涧往上爬,艰难地走了十来分钟,发现前方有一洞口。

向导说:“这就是矿洞了。你们看,这附近有许多碎石,洞旁不远处还有残墙。碎石是矿工采矿留下的,残墙处就是以前矿工们居住的地方。”

洞口周边长满杂草,洞高2米多,宽不到1米。洞里有积水,没过脚踝,里面黑黢黢一片,在探灯照射下,可以看到凹凸不平的岩壁湿漉漉的,水滴偶尔落到身上,吓人一跳。越往里走越阴森,感觉到阵阵寒气。

走了50多米,猫着腰小心地穿过低矮处,又摸索着走了几十米,里面豁然开朗,犹如一个小房间,宽5至6米,高达十几米。

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郑勇说:“这里就是矿脉,这不同颜色的石壁层就是矿产层。古人勘探技术落后,只能根据岩石颜色判断有没有矿产,所以他们一般在山涧两侧岩石裸露的地方开始挖掘采矿。”

当天,向导带着大家在这条山涧两侧一共找到了4个矿洞。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矿洞一一进行了记录及定位。

截至目前,周宁县已经找到并定位的矿洞有82口。

1-2

沧桑斑驳的芹溪古矿洞。

曾经辉煌载史籍

位于周宁七步镇郭洋村的宝瑞银场,堪称北宋时期全国产量最大的银矿。

据明嘉靖版《宁德县志》记载,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周宁境内开设宝瑞、宝丰银场开采银矿,距今已有900多年。

宝瑞银场是周宁境内最早开采银矿的地区,被标入《福建省历史地图·宋福建路》。靖康年间(1126-1127年),宝瑞银场的白银开采由盛而衰,郭洋村矿脉渐稀而转移至芹溪村一带,宝瑞、宝丰银场也一起合并为宝丰银场。宝丰矿产区分布于海拔1499米的圣银楼山脉,南起李墩镇芹溪村北至浦源镇西家濑村,全长四十里的范围内。

宝丰银场几度兴废。有文献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宝丰银场恢复开采,年纳税银36两,永乐元年(1403年)增至1950两,明正统九年(1444年)宝丰银场年纳税银达3090两,因课额负担沉重,引起千名矿工起义,声势浩大。宁德七都人林聪时任刑科给事中数次上书减免课银,明政府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银税,民困得解。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年)宝丰银场的开采进入鼎盛时期,据芹溪谱序载“银场、井下三千采矿工,井上一万过路客”,记录了当时银场的规模和繁华情景。

闻讯而来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吴松弟,来周宁考察后根据史料推论:宋代,中国最大的白银产区在福建,中国最大的银矿在周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福建每年需交纳白银矿岁课额6.9万两,占全国白银矿岁课总额21.5万余两的32%,远远超过其他各路。福建各地的银矿又以宁德县郭洋的宝瑞银场产量最多。根据福州宋代方志《淳熙三山志》卷14的资料,宝瑞银场元祐年间产量高达44万两,政府在矿场所收的商业税每年达到500余缗,而宁德县交纳的商税总额是1877缗,宝瑞银场一年的商税额相当于宁德全县商税额的26.6%。

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东南乡土文化研究的学者刘杰教授,多次深入周宁考察,研究古银矿与周宁历史发展的关系。今年3月份,刘杰教授再次到周宁,与该县考古人员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宋初矿业工人在此发现并开采银矿,使这一蛮荒之地进入官府的视野,而设东洋里隶属宁德县青田乡,滞留于此的矿工构成东洋里最初的先民。明代宝丰银场成为纳银大户,朝廷派御史在此驻收课银,因此升东洋里为东洋行县。由此可见,古代东洋里银矿的开发与周宁的历史发展关系密切。

1-3

被村民用作井壁的隆庆封坑碑。

古迹散布成遗珠

光阴荏苒,宋代周宁矿业生产的繁荣景象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从遗留下的星罗棋布的矿洞、宝丰公馆遗址、隆庆封坑碑、圆形石磨、张彭八故居等古迹中略见一二。这些散落的遗珠,承受历史的风霜雨雪留存至今,向我们述说着当年的盛衰。

宝丰银场矿井遗址,像棋子一般散落在圣银楼的东、西、北三面山麓,多达100余口。矿井深浅不一,深的200余米,浅的几十米,在没有任何先进开采机械的古代,矿工们夜以继日凿开层层石壁,冒着生命危险采出矿石,提炼出银。在当时,轮形的石磨是炼银的必备工具,石磨直径大约50厘米,中凿一方孔,由木轴穿入,装置在水车一侧,借水力滚动。如今,一块块石磨残片静静地躺在芹溪村周边,或成为铺路石,或成为村民房屋的牢固根基,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芹溪村北侧,古道旁,旧墙基只余残垣断壁,长满苔藓地衣。这遗址就是周宁矿业兴盛时期,朝廷官员修建的宝丰公馆,供督银官员使用。据《周墩区志》记载,宝丰公馆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为督课御史蒋彦禄而建。成化十二年,州判黄公晟重建。正德五年,课绍免,公馆废。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宝丰银场改在官司村炼银,芹溪原宝丰银场仍有民间非法采矿炼银,矿井伤亡事故接连不断。隆庆五年(1571年),福建抚按两院在芹溪村立碑封坑,禁止私人开采,当地人俗称“隆庆封坑碑”。该碑立于宝丰公馆东侧,长2.16米、宽0.9米、厚0.15米,解放后被村民分解成四块,搬入村中用作井沿、井壁。如今,井沿上“坑场矿砂运者依律论谴”等字迹依稀可见。

明代浦源镇上洋村张彭八在官司村开采银矿,经探查,他开采的四口银矿均分布于山涧之侧,入口处宽仅容身。他因矿业发家,富甲一方,在上洋村兴建房屋。如今,张彭八故居保存基本完整,石块垒成的墙基长满青苔,稳稳地支撑着千疮百孔的黄土墙,历经几百年依然屹立着。

1-4

磨痕清晰可见的炼银轮形石磨。

村民保护盼开发

“古银矿是我们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还要宣传,提高人们对古银矿的保护意识。”芹溪村村民刘伦清说。他是芹溪村最有保护古文物意识的村民之一。两个月前,他在自家老房子的墙基里发现了一块类似石磨的东西,便立即报告给村委。村委拿石磨对比后,发现非常相似。于是刘伦清二话不说,小心地把石磨从墙基里拆出来,交给了村委。

芹溪村村民主任郑平健告诉笔者,村里正在协商征收宝丰公馆遗址的土地,然后对遗留的旧墙基进行保护,同时整理出古矿洞供游客游玩探险。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从楼坪古村落,经芹溪村古矿业遗址、围城底冶炼遗址、官司村明代茶园、上洋张彭八故居,由浦源鲤鱼溪进入县城,将沿途的古村落、自然景区、火山地貌、古矿业遗址连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银矿开采规模及技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我们正在向上争取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银矿遗址,周宁县把芹溪村附近16平方公里划定为古银矿保护区域,同时正在开展对冶炼遗址、白银古道、宝丰公馆、张彭八故居等遗址的详细调查,获取更加翔实的资料,以便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文本,逐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古银矿遗址分布在三个乡镇,县里着手准备成立七步、李墩、浦源三镇联合保护古银矿协调小组,把古银矿遗址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鲤鱼溪·九龙漈、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陈峭、蝙蝠洞、后垅大峡谷、芹溪石门山等一批景区融为一体,赋予山水人文思想与文化,提升县域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周宁全域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责任编辑:吴圣锦

关键词

银矿 银场 芹溪村 宝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