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珊/大雅西铭
宁德网(郑美珊)说起“西铭”这个村名,也许知道的人不多。倘若提起福安建县的第一功臣郑寀,人们就会想起那脍炙人口的诗句:“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做画图。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郑寀凭着这首诗打动了理宗皇帝,为长溪是否析县的论证投上决定性的一票,终使理宗皇帝御笔亲书:敷福五福,以安一县。西铭村,就是郑寀故里。
西铭村位于福安市康厝乡西侧,毗邻宁武高速公路。据西铭村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先祖入闽后,由福州南台迁徙到穆阳利湾,繁衍发族二百年之久。至元朝大元年(1308年),一个春光融融的日子,饱读诗书的郑万四公,春游步至牛岭山脉半山腰处,忽然氤氲瑞气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四山环抱,地势如双狮滚珠,霞光四射,鸟语花香。郑万四公大喜,此乃龙脉宝地,知其可以聚族也。遂举族移居,取用北宋理学家张载著作《西铭》为村名。
走进村口,薄雾迎面漫来,冷飕飕,却惬意,沁人心脾。空中浓重的雾霭飘渺弥漫,笼着村落如梦如幻,若隐若现,犹如蓬莱仙境。进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万寿庵。万寿庵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虽经多次修葺,但仍保留原貌,那些饱经风霜的雕梁画栋,似乎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沧桑。每年的正月十三,慕名而来的信众蜂拥万寿庵,或祭祀,或祈佑风调雨顺。一忽儿光景,雾霭散尽,太阳从云朵里露出脸,到处阳光灿烂,西铭似乎又变成了另一个世界。村中古迹很多,有八角亭、石雕郑寀像、林公宫、奶娘宫、慈善堂、夹石旗杆、容公书馆、月爿井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月爿井极为神奇,井水终年清澈见底,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后门山上的竹子能映
入井中,圆月、竹影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几百年来,井中的清水不枯竭,不溢出,像把神奇的开关,把持着水的出入。过去村里没通自来水,每年秋收地瓜米季节用水极多,家家户户的用水,都来自月爿井的井水,但井水依然不枯不溢,因而,此井在村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宗祠华表亭上,赫然醒目悬嵌着宋理宗御书匾“北山澄庵”和理宗赐赠郑寀的《扇诗》:“秋思太华峰头雪,晴忆巫山一片云。去国归来犹未得,诗篇遥赠北山君。”这是理宗与郑寀君臣相知的见证,也隐含宋理宗皇帝对郑寀个人品德的真诚褒奖。此匾是福安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之一。郑氏族谱中《入闽仕宦总录》及《列朝科第总录》记载的郑氏仕宦及科第者多达40多人,其中许多人是从西铭村走出去的,尤为可贵的是,从没有出现过因贪墨而被罢官的仕宦。斗转星移,但西铭人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随着时代变迁而注入新的品质。历史不会忘记,1958年,福安县人民政府授予西铭村25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牌匾,挂在祠堂里熠熠生辉。人们不会忘记,为海峡两岸佛教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原台北临济护国寺住持盛满法师,盛满法师原籍西铭,于2009年圆寂台北护国寺。法师慈悲为怀,1948年大开寺门,收留海峡两岸苦难同胞,为海峡两岸广大信众说法开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坚信祖国统一。他不忘桑梓,多次回乡,为家乡捐建一座教学楼,为村中铺上通往外界的公路。西铭村的族谱族规是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西铭人谨记这十字,或耕作、或读书、或经商、或从政,都能脱颖而出,各领风骚。正是这种朝乾夕惕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相融合,成就了这几百年来书香延绵的文化名村。
为了俯瞰村中美景,笔者沿着山路而上,山路两旁,茶园翠绿,青竹依依,俯瞰全村,依山而建,呈五指合掌布局,房屋鳞次栉比。四周群山环抱,层峦叠翠,氤氲白雾缠绕,满山葱郁。村中果树簇拥,鱼塘游鱼历历。形状各异的梯田正吐出了新绿,一片片田地被打造成一块块美丽的生态园。长年沐浴在白雾缭绕中的农作物,纯天然的味道备受城区商贩的青睐。宽阔的水泥路面,摆满了农作物,呈现出乡村繁荣的景象。
村中祠堂,爽朗的谈笑声此起彼伏,年轻的后生们,围坐在老人身旁嘘寒问暖,老人们脸上乐开了花,场面其乐融融。原来西铭村有着儒家孝义的家风。每年的正月十三,村里设宴请回西铭村在外的乡亲,聚集祠堂,倾听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宣读郑氏家训。村中设立公德箱,随喜善款,成立助老助学基金会,确保孤寡老人能安享晚年,确保贫困学子能如愿上学。笔者不禁想起和西铭村有着渊源的浦江郑氏,合众生活的热闹的场景,延续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在回家的路上,脑海里反反复复的是“西铭”二字,对“西铭”似乎有了新的认知:郑万四取用《西铭》作为村名,就是为实现理学所设想了一个合理而不现实“民胞物与”的桃花源,也许就是要他的子孙后代,涵养出超道德的自由人格,达到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