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陈/遥远而又亲近
—— 读唐颐《寻找苏联记忆》
宁德网(筱陈)这个周末过得很快乐,捧着唐颐先生的新作《寻找苏联记忆》,静静地读着,书引领我,随着作者行走的路线,去领略异域风情。读罢,有一种分享的快乐。是啊!我分享了唐颐先生的异域之旅的成果,分享了唐颐先生旅行的那份快乐。
正如书舌上所写的:“历时20天,跨越6000多公里的大西伯利亚的铁路,去寻找留在一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苏联记忆。”唐颐先生取书名为寻找苏联记忆,可以看出他的特殊用意,按今天的版图划分,苏联已经分崩离析,作者走过的路线,按今天的区划应当属于俄罗斯,但是,唐颐先生不说俄罗斯的记忆,而是苏联记忆,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经历的是苏联时代,在脑海中留下的苏联的印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对于我与妻子,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而言,俄罗斯的诱惑不仅仅是金秋,还有我们这一代人,包括上一代人,许许多多的集体记忆,遥远而又亲近”。对未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来说,会从心底里产生一种疑问:苏联在哪里?它何以不复存在了?会产生一种寻找的冲动。
游记散文,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散文。唐颐先生以自己的一次“穿越西伯利亚的俄罗斯深度游”为经,记录了20天深度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唐颐先生游得有深度,记得也有深度。20天时间,写出了29篇的游记,足以见他的勤奋。倘若如流水账似的,几点起床,几时出发,游了哪些,看了哪些,倒也不足为奇。作者的每篇散文,都有自己的眼。让人感受到这眼中的秋波,这秋波中传递了什么。这些散文,写得很细腻精微,很具画面感。《我们来了,金秋的俄罗斯》,作者告诉深度游的成行原因外,细腻地描写了透过窗弦看到太阳日出的情景:“只见一弯血红的日头在茫茫云海中努力冲撞、升腾,刹那间喷薄而出,从一弯半圆的血红、全圆的血红、血红欲滴。”读了,眼前仿佛见到了一轮朝阳的升起。在《学习制作俄餐》中,写了“以‘鱼’为主题的小餐馆”的环境布置:“这是两层小楼,门口镶嵌着一只大鱼头标本,咧嘴呲牙,楼梯口摆放着古老的船舵和网具,餐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张贝加尔湖的卫星航拍全景图,靠墙的大玻璃箱里游弋着贝加尔湖特产的各种鱼儿,几处墙壁上镶嵌着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头标本,边吊灯上也吊着一只浑身长满刺的白色透明小鱼,鱼儿们无一例外地咧嘴呲牙”。《贝加尔湖的城堡》那段“晚餐后,主人在院子里燃起篝火”煮茶的描写。《体验全球的铁路旅行之最》对“我们搭乘的从海参威到莫斯科普通列车”与国内列车差别的描写,《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中对乌拉尔山脉主体的描写……在29篇文章中篇篇可见。游记的特点在于细腻,至今能够让人传颂的游记佳作都表现出细腻的特点,《桃花源记》《三峡》《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莫不如是。
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对苏联并不陌生,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苏联烙印。唐颐先生“寻找苏联记忆”为书名,不满足于眼所见,更有以所见所闻去找回深藏于心的记忆。这让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有了因丰富而丰满的感觉。如果以20天的眼所见为经,勾起的记忆便成了29篇文章的纬,唐颐先生在写作中努力地将埋藏于记忆深处的“富矿”挖掘出来,呈现给人们,添了这本游记的历史沧桑感。《苦难面前的高贵与优雅》,是一篇记述“十二月党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参观沃尔孔斯基故居,通过参观博物馆、观赏油画和音乐会,让我们知道了“十二月党人”的由来,他们的身份、追求和他们的爱情,如今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与皇室和总统有故事的城市》和《皇室喋血的教堂》两篇游记,从游览叶卡捷琳堡切入,抓住这个城市与皇室、与总统的关系,以及这个城市发生的惨案,去写这座城市的积淀,这座城市的人文,让人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解读生命的圣地》,作者通过瞻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再次回忆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自己经历的影响以及“当年这本名著深深迷住我,但隐藏心灵深处的秘密却不敢公示于人”,“如今,40多年过去,我只想把年轻时的秘密轻轻告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我读出您潜意识里喜欢冬妮娅吗?”作者的记忆还不止于对苏联的记忆,也勾发了往事,如《向往莫斯科广场》开篇,就写到:“年少时,向往之地一定有天安门广场和莫斯科红场”,继而回忆了夫妻俩对天安们广场的情感。在拜谒列宁墓时,作者回忆对列宁熟悉和亲切来自于小学课本《列宁和警卫的故事》《列宁在1918》《克里姆林宫的钟声》等作品。《深不可测的贝加尔湖》,作者想到了“小时候,外婆告诉我:‘世界上深不可测的是湖泊,宽阔无边的是海洋’”如今,见到了贝加尔湖,对外婆的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寓忆于游中,让唐颐先生的这些美文有了厚重感。
《苏联记忆》是对异域的游览,是对异域的记忆。作者的29篇美文,独立成篇,如一粒粒珍珠,将之串起,又是一串项链。读了29篇美文,感到作者匠心独具,选材精细。将29篇美文作一分类,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写景的。如《金秋俄罗斯我们来了》《环湖老火车的风景》《莫斯科郊处的风景》等等;二是写人文历史的,《名人辈出的喀山》《最高领导人和他建筑》《解读生命的圣地》《惨烈绝寰900日》。三是俄罗斯风土人情,《学做制作俄餐》《俄罗斯的男人和女人》等。当然,这三类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融异域风景、异域风土人情、异域文化和异域历史于一文之中,如《环湖老火车的风景》,不仅写景,也写了“火车博物馆”,写了环湖铁路的历史,写了老火车站的沧桑也写了“列车上两位俄罗斯大叔,各着宽大的红色与绿色的民族服装,蓄着八字胡。头戴水兵帽,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带领游客们跳舞和游戏”的民俗表演。正因为这样,这些美文多姿多彩,富有立体感。
唐颐先生善于选自己的描写对象。他立足于集体的记忆,无论写景、写物,选择的是人们熟悉的或者对这座城市、这个人、这道风景的名字是熟悉的,着力将之深化,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在它的美文中,有一连串的年代和一连串的数字。《莫斯科大剧院的光圈》,他用年代来证明大剧院的辉煌历史,用具体的数字描写大剧院的建筑构造,说明“那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这座建筑“深深吸引震撼”。用具体的购票过程,用“买票”与“弄票”之差异说明“一票难求”,也折射出俄罗斯人对艺术的喜爱。这种的描写手法,几乎在他的每篇文章中都可以见着。写游记,虽是所见所闻,但也要做足功课。读了这些美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旅行前查阅了大量资料,这样,才让我们通过他的美文,认识了一座座城,一座建筑和一个个人物,将过去碎片的记忆完整地拼接。
游记离不开写景,唐颐先生选择金秋出游,他笔下的景色是金色的,金色是明媚的,还有金色遮掩下的木屋,斜斜的三角顶很有异域风味。写游记,最怕似曾相识,写不出那里的特色,说不出那里独有的味道。唐颐先生写异域就像异域,文章中透着异域的风味,洋溢异域特色,让人读了,好似自己也身处异域,也体验了“穿越大西伯亚的俄罗斯深度游”。
好的游记,应当是寄情于记述之中,达到情景交融。唐颐先生的《苏联记忆》,记中有议,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金秋的俄罗斯,我们来了》,在描写日头升起的时候,望此景色,想用“冉冉升起、红霞满天、云海翻腾、气象万千”来比喻,但“仍觉得不过瘾”,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自以为‘海日’为云海日出,‘天鸡’作空中飞机高唱红日也罢,便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吟唱,甚为得意。”读了,让人体会到作者如醉如痴的忘我状态。《跟随阿列克谢漫游莫斯科地铁》在引用1935年莫斯科第一条地铁通车时铁道部长卡加诺维奇在致辞中说的一番话后写道:“这一段话对于今天的很多读者,可能认为很政治、很说教、很无文采,但却是苏联时期激情燃烧岁月的真实写照”。他在以记为主的同时,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似的议论,让文章升华了不少。
《苏联记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作者用相机将沿途所见的景色记录下来,伴之于文字,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了苏联的秋景。这些照片,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在读好一篇文章的同时,常常把目光停留在图片之上,细细在品着每一帧照片。
读《苏联记忆》,心中有一种遥远而亲近的感觉。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