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甘峰/五里亭旧事

2016-10-17 10:17 来源:宁德网

QQ截图20161017101417

吾邑城东,旧有五里亭。

乾隆县志载:“黄土岩汛地系宁邑埠头,商渔船出入随即稽查。”黄土岩何处?即今五里亭近处。可推论,二百年前,此地为临海埠头是也。

昔年长亭相送,霸陵折柳,此地承载过无数真絷情愫;今方圆数里美厦千间,车水马龙,不啻天上人间。沧海桑田,抚今追古,故事良多。或曰:撷三五旧事,记诸笔端,俾以对比,日后于观海阳台之上,品茶论古,不亦快哉?

一、韩司令建屋

余高中同学,五里亭旧住户印尼归侨阿伦曾言,六十年代末某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建省最高长官韩先楚巡视东湖塘华侨农场。时东湖围垦已动工近十年,成功闭气,亦有数年。韩司令见归国华侨皆居于低矮泥屋之中,便询问将为华侨建屋之事。随行官员答曰,方案已订,以石为墙,大大改善,但仍为单屋小屋,继言:“他们习惯住这样的房子。”

司令闻言,勃然大怒,斥之:“什么屁话!何人不晓得住楼房舒服?”

彼时,农场归国华侨多来自南洋爪哇等地,风俗与乡人颇异。好洁净,喜歌舞,性平和,不善言词。韩司令出身大别山农家,却能体味海外归侨于热风椰雨中形成之特殊风俗,虽为军人,宅心仁厚,故出此言。

后农场归侨七、八个居住点,多建二层楼房,屋内铺红砖,套房结构,于海滩地中,通风凉爽。彼时,于宁德城区,亦属上乘之宅也。时光荏苒,今日,东湖塘华侨的住宅又上层楼,可告慰韩司令矣。

二、曲尺塘之基础

五里亭畔,旧为海滩。建国初年,政府于附近筑堤百丈,围海成田,塘堤曲折,故名“曲尺塘”,方圆三百余亩。

筑塘堤,必用巨石沉于淤泥为基。筑堤基础何来?

旧时吾邑西北通衢大道单石碑地段,罗列十八座石牌坊,气象森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禁,据云皆为明、清诸贞女节妇所设。建国初,民气訇然,万象更新,解决贫民口粮,生产建设为第一要务。于是,城北之石牌坊悉数解体,运至城东,化为塘堤矣。此地今为新城建设之黄金地段,中有实验中学,左有高级中学,前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右侧,即为天安公司精心打造之房地产“金域兰湾”矣。

今日此域,可谓寸金寸地。塘堤遗址,当于今大道之下。

或曰:乡人五十年前曾筑堤于塔山,石坊沉于彼处。说法虽歧,事实是,旧物新用,诸贞女节妇一生苦守博取不朽之梦想,已成泡影。

以新换旧,与时俱进,社会演变之规律。华厦美屋更换塘堤,亦为文明进步之必然也。诸先贤若有知,亦应含笑。

三、姚道长

五里亭边里许,于危崖巨岩之侧,有一“玄元观”。观主姚姓,宁德人氏也。

余与道长相识,晤面数度。道长语多玄机,幻妙多端,余多茫然未解。然而,感于彼之非同常人之生活精神,冒昧录之一二。

道长自言其早年入川求道,行路经年。问:携多少钱上路?乘何车?彼微笑,言,并不带分文,行头打扮亦仅一衫一衣也。背一竹筒,装满盐,路遇可食之草,如马齿笕,蕨菜芽等,以盐搓之,即可饱腹。

余曾与道长同赴政协举办之中秋宴席。当时名流荟萃,谈笑风生。唯道长一人端坐,笑容可掬,稍坐片刻,即言有事,取一梨,离席而去。

自东海之滨往峨眉青城,何止千里。关山重重,何故行此极难为之事?世人多不得其解矣。

今人亦常入川,无非航空铁路。万里奔波,不过摄数张风景照片而已。当今之世,未闻为求道风餐露宿行路经年之人,亦罕见红尘之中坚守清贫之事。

或曰:曾有川人欲买舟顺江而下观海之寓言,内中一人等待数年买舟未成,一人行路,已打个来回矣。姚道长清修于此,可谓此地之灵秀,殊可感人也。

四、沧海桑田之注解

五里亭望东里许,有塔名“灵瑞”,立于酒屿山顶。

塔为城市地标,南来北往行经宁德及进城者,或于蓝天丽日下观此白色石塔姿容瑰丽,或于月夜星空中见其通体彩灯五色毫光漫射,必先喝彩:好!

塔为新塔,山为“新”山、城为新城也。

恰于半世纪前,东湖围垦功成,千顷海波尽成耕田,岛屿遂成小山。此为“新山”之说。

余幼时曾学农于酒屿山下,为华侨农场“塔南”分场割稻。有好事者问,既是“塔南”,塔于何处?一老农告曰,塔在山巅。遂约三五同学登山。至山顶,四下远眺,沃野阡陌,目力可及蔚蓝汪洋中三都岛尖峰于云遮雾萦间。众人不见塔,唯见遍地黑石,大者如卧牛。下山追问,老农告之,大石即是“塔”之殘基也。又言,彼亲眼见此塔圮塌。余半信半疑,由此困惑多年。

上世纪末,宁德市接手东湖塘华侨农场二万余亩土地肇建城市。辟新路,建大厦,起工厂,造公园,风雨兼程,日夜不休,弹指二十载岁月流逝,新城初具规模。

当时,另有好事者倡议造塔,得宁德县干部群众捐资,经数年,旧塔基上一幢八角九层石塔落成,时称“全省第二高塔”。此为“新塔”矣。

仅一代人时间,海涛成沃野,沃野变闹市。何谓“沧海桑田”?此注解也。

若干年前,余见德人建筑师柏思曼所摄一帧旧照“三都澳畔的港湾与城市”。酒屿岛于汪洋巨浸间,山巅古塔赫然在目。此照,柏氏摄于1909年前,载于其六册系列著作《如诗如画的中国建筑与景观》中,后中国学者沈弘择其要,编成《寻找1906—1909年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一书。本邑医生李怀涌者,嗜好史学、摄影,购得此书,详加考证,广为传播,遂使宁德民众有幸得见百年前故乡旧貌之一隅。

日前,又见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关引光先生撰文追忆童年,忆及当时目赌灵瑞塔圮塌之际景象。“1938年7月,正当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暑假……突然听得一声巨响,我朝塔山一望,只见一朵蘑菇云从山顶升起,有二三丈高,一会儿云散了,这座古塔没有了……”所言如眼前事,却不料,当年小学生,倏忽已成八十高龄大教授。

史家考证,旧塔建于乾隆年间,圮塌时已有二百年寿龄。当是时,日寇飞机屡屡临空轰炸县城,国运蹇危,民生潦倒。塔或有情,纵是碧海、海岛、古塔,如诗如画,亦枉然也!

或曰:海成田、田成街,可为世事变幻做证,而灵瑞古塔圮废又新生,亦可成注解之注解也。

五、何谓“东湖”?

吾邑有东陂西陂。西陂亦称“赤鉴湖”,有宋代名将韩世忠诗文《过赤鉴湖》可证。东陂名东湖,旧县志以大篇幅记载。如明嘉靖陈御史《筑湖疏》:“本邑自唐开辟以来,宋淳祜之际始筑东湖。”

然旧志载之“东湖”,地理概念与今人略不同。

明代县令舒应元曾有“合于城南一里,复建堤堰,庶潴水常盈,山川盘郁”之议。可见彼时东湖围垦边界,仅城南数百米外而已。

东湖地界究竟何指?概念略有三。

一为宋代淳祐至元代间之“小东湖”。堤为县令李泽民倡建,因名“李公堤”,范围大体为古溪村——塔山南——五里亭一线,围海三四千亩。另有一说,宋之塘堤,北侧为今马祖庙附近。若此,面积较前者为小,千余亩而已。

二为“中东湖”。时为乾隆十五年,海堤位置大体为洋尾村——塔山——大门山——乌龟山——葫芦岗。围地大于前者数倍。另据清知府李拔说法,或由塔山直连乌龟山。余曾阅清代县治木刻地图一份,虽失比例,塘堤之方位路线,历历在目。

三为今日之“大东湖”。自1958年始,宁邑乡亲投工日560万元,耗资巨万,修塘堤水闸数段,由歧头村起,至鏊江村止,如古人所言,“基连数里,一望殆莫睹其畔涯”。围地两万余亩,终成大业。

东湖修建始末,记诸政协所编多本文史资料。

东侨宣传部供稿

关键词

东湖 五里亭 道长 塔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