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兆菁 陈清/竹江秋色正浓
每年农历三月廿五、廿六日,竹江村前澳、后湾两境的村民分别举办“妈祖走水”活动,吸引了数万人到该村观看。 张铭 摄
当我们沿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汐路桥一路行走,路桥两边的景色扑入眼帘,在感叹她的质朴和自然美之外,更体现了霞浦县沙江镇竹江人的泱泱智慧。我们将笔触伸向历史,掀开她的面纱,让人们去认识竹江人引以为豪的汐路桥。
汐路桥,又名达路桥,是国内目前发现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霞浦县志》记载:汐路桥于清乾隆年间,由竹江乡绅郑绣轩倡建。至嘉庆十六年(1811),族人郑启昂耗巨资建三年而成;后被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又进行三次大修才得畅通。汐路桥系竹江岛连接小马陆地的海上石路桥。桥为东西走向,建在滩涂上,随着潮汐变化,涨潮没于海水中,退潮时方能行走,故称汐路桥。
乡绅郑启昂父子,依靠人工力量,在十里滩涂烂泥之中,掷下巨资铺架了一条全国绝无仅有的古代石板路桥——竹江汐路桥。这一伟大的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留下了千秋伟业。那日,我们遇见了郑氏后辈62岁的郑竹宝,他已经义务清扫汐路桥九年时间了,从而让我们深深仰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随着采访的深入,“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植入我们的脑海。它是中国海蛎养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竹江郑氏第九世、明嘉靖辛卯举人、江西杜昌县知县(诰赠奉直大夫)郑洪图功不可没。“一身正气堪世范,两袖清风恤舆情”——便是对他由衷的赞美。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已被宁德市收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竹蛎养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竹扦养蛎技艺载入史册,世代相传,郑洪图不仅参与了竹江竹蛎的养殖和科学研究,特别撰写了《蛎蜅考》,对“竹扦养蛎”发明过程的详细记载。《蛎蜅考》现载于《霞浦县志》、郑氏家谱。独门绝活——马鲛下洋也源于竹江人的聪慧。
随着海蛎养殖业的发展壮大,竹江村伴生出现了“阿婆走水”(妈祖走水)、清明海蛎祭祖、竹江海蛎宴等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中午时分,在村党支部书记家,我们品尝着海蛎煎和油炸海蛎,品尝着新鲜的鲶肉,真的有一种特别的甜香。
话说“妈祖走水”,正可谓让人脑洞大开。为求海产丰盈,人畜平安,每年农历三月廿五、廿六日,竹江村前澳、后湾两境的村民分别举办“妈祖走水”活动。那种场面简直震撼心灵——待潮水半涨时,十六名壮汉抬着端坐妈祖神像的神舆沿街巡行。前面导以神锣、令旗、龙伞、高灯、衔牌、香亭,伴以鼓乐队、神铳手,后随信众香客、围观民众,可谓人山人海。行至竹江西门境沙嘴头(洋尾头)时,只听三声铳响,十六名壮汉甩开众人,口喊号子,抬着神舆疾走如飞,向海边浅水处奔去,溅起层层浪花,煞是壮观。海上跑得起劲,岸上的群众喊得也卖力。轿手们在海水中大约跑了100多米便停了下来,将神舆抬高又放下,反复蘸水12次(旧俗为36次),谓之“安澜”。意寓波澜汹涌,借神力以安之。12次,兆一年12个月,月月风平浪静。平安沾水仪式结束后,大家又抬着轿子原路返回。紧接着便轮到第二队出发,如此循环往复,祈祷平安,祝福丰收。“妈祖走水”民俗活动,在竹江当地传承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竹江岛上现存古迹还有前澳、后湾天后宫、奶娘宫、锣鼓井、颂德碑、海鲶乡禁碑等。我们来到锣鼓井,亲耳听见了锣井、鼓井发出的悦耳声响,也听到了村民们细说着锣鼓井的悠悠往事。
走过沿街小巷,飘来了咸腥的海风,丰收的海蛎为村民们带来了满足和希望。
回程途中,湛蓝的天空洒下万道金光,渔民们眯笑着双眼,书写着“中国海带之乡”的幸福和自信!
环顾四周,竹江秋色正浓!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