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芳/涛声依念“李公堤”
翻开东侨的历史,目光锁定于三千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留下的U型海湾。这个海湾被称为东陂,又叫东湖。它枕山襟海,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的东南部,与世界著名的深水良港三都澳和盛产大黄鱼的官井洋一脉相连。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然后繁衍不息,世代以捕鱼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海湾里生活,老百姓听命于天。潮来滚滚涌浪,他们划着极简易的翘尾船出海打鱼,遇上大风大浪只好任由漂泊,直到能平安归家。退潮后,海湾遍地烂泥。不过,搁浅在泥沙上的海产品非常丰富,蛤、蟹、弹涂鱼、虾、贝俯拾即是,他们会赶在潮水再次来临时,举家忙碌捡拾,回家再进行分类,然后坐船或步行到城里,换回粮油食盐等日常用品。你会想,那时的老百姓每天都能吃上海鲜,过得可真安逸呀。事实上他们虽历代勤于海上作业,但由于海上风浪不测,非常凶险,生命朝不保夕的事时有发生。再加上傍山之海山多田少,有的人家耕种少许山地,却因为天灾人患等因素仍无法完成赋税。再加上大多数老百姓的房子是用石头、木头和菅草之类的进行混合搭盖,遇上台风便席卷一空。
世世代代,当地老百姓就渴望把海水赶出海湾,让沧海变桑田的美好心愿。老百姓不断求助于官府,可是官府皆因山高水迅、风大浪急、工程浩大而望洋兴叹,无法付诸行动。直到了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当地行政长官李泽民上任后铁肩当道,他怀着“立心爱民,政平讼简,民安之”的拳拳爱民之心,一次又一次带领专业工程人员实地考察,周密拟定计划方案,上报福州知府陈韡审批。他的赤诚之心和果敢勇气得到陈韡的认可,同意了此项工程建设并拨款支持。获得批准后李泽民便加紧筹工筹劳,规划建堤路线,日以继夜开始主持修筑长堤工作。可是不久,却遇到台风肆虐狂风暴雨不断,长堤屡建屡毁。李泽民并不灰心,他总是带领下属和学生亲临现场,与工人悉心谋划战天斗地。在他们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工程如期完工,筑成了二百余丈(六百余米),周长九百五十丈(二千八百五十余米)的长堤,从老天爷手上赢来两万多亩的土地,李泽民也成为治理东陂第一人。至此旱涝有备、桑麻遍野、鱼米丰足,老百姓感念其大恩大德,就将此堤名为“李公堤”。
清·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51)(卷96卷97)也记录道:“东湖城东又有东湖,宋令李泽民以山高水迅,堤而湖之。起附马塘,历酒屿,历金瓯、延岫,至蓝岫,由是旱涝有备,民号李公堤。又水南湖,在县东北之铜镜村,潴水不竭,可资灌溉。”,此堤大概修建的范围,在现今的古溪村——塔山南——五里亭一线。理学家古田人赵汝腾欣然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先贤祠记》,对李泽民的政绩称颂不已。关于“李公堤”修筑之难,李泽民与当地老百姓意志之坚,现在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东湖堤修筑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狂风大作,大浪涛天,刚建成雏形的长堤和工地上的石块等全部被冲垮冲走,工程第五次遭受全面的毁灭。身体瘦削面容憔悴的李泽民悲痛欲绝,他向天跪倒:“苍天呀,睁开眼睛看看吧,我一心为民却屡遭堤毁人亡,这天理何在呀?”瞬时,空中飞下一只金色巨蛇,它横卧在长堤旁一动也不动。突然,大雨止歇,那汹涌澎湃的浪潮纷纷向外退去。巨蛇像一堵坚不可摧的堤坝拦在两山之间,李泽民和众人欣喜不已,他们知道金蛇是来帮助筑堤的,便一齐朝它拜了三拜,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建设,从此,工程进展非常顺利。长堤筑成后,因为金蛇私自下凡违反天规,被玉皇大帝下令斩首,它的头至今还留在长堤之旁,便是如今的“金蛇头”。
李泽民付诸之艰辛苍天可鉴,终不负百姓所望。回首筑堤历程,同事肝胆、百姓鼎力而感慨万端,便欣然挥毫写下一首七律《东湖》:“四围图画簇鲜妍,为托湖天汇众川。蚁运笕泥千掌闹,虹牵堤势两山连。旌旗耀日鼓鼙壮,冠盖如云罗绮鲜。才陋冒然兴大役,幸而集事谢群贤。”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一·與地·山川·东陂》中记载了建成李公堤后的景象:“图画簇鲜,已见歌于大雅;旱涝有备,尤兼济于偏方。贤才汇进,海滨兴邹鲁之风;弦诵声闻,村落峙坻京之积。”足见当时兴盛繁荣和建堤之功。
历史虽然远去,“李公堤”也湮灭于滚滚的浪潮中,但时空永远记载了这一页。生生不息的海浪记得它,新的长堤在怀念它。回望这段历史,从来像一盏明灯点亮在老百姓的心头。
□ 东侨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