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品曲/东湖酒屿 百年变迁
东侨新景 范坤朝 摄
这是一个外国人,在一百多年前的一天,带着好奇的目光,站在西山的半山腰上,向东俯瞰蕉城全景,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为宁德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凝视照片,我们仿佛回到了一百年前的东湖:远处三都岛、青山岛、城澳半岛灰蒙苍茫,隐约可见;近处,东湖中的酒屿(塔山)、金瓯山(大门山)、猴毛屿(乌龟山)清晰可见,其周围海水茫茫,看似几艘大小不等的小船飘泊在海面上。最近的是酒屿,好象比其他岛屿大了许多,山顶上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灵瑞塔也象一根雷达天线般看得十分清楚。
此照片拍摄于清光绪年间,拍摄者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此人当时曾走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行程数万里,拍下了许多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古民居和各地风土人情的照片,回国以后,集结出版了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其书中的一幅照片下标有“福建省三都澳的城市和港湾”字样。据考证,这可能是最早见证东湖百年前模样的照片了。
看起来,金瓯山、猴毛屿是以形象来命名的,这也符合传统习惯上对山名、地名进行命名的方法,如“白鹤岭”“金蛇头”之类。那么“酒屿” 呢?横看竖看,都未能找到“屿”与“酒”相关之处,那么其名称又由何而来?笔者从宁德地方志以及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相传仙人铁拐李云游到宁德蕉城地界,因他身上又脏又臭,人们以为是乞丐,都象躲避瘟疫似地远离着他。正当他摇头感叹世间冷漠无情时,发现一家小酒店并没有关门,来到酒店前,老板见他落泊可怜,给了他一个糯米团。铁拐李接受了老板的施舍,径直来到酒店旁的水井边,将糯米团投入水井。从此,酒店老板的水井里出的都是酒了。于是人们把这个小岛命名为“酒屿”。从此这个无名之岛有了个飘着酒香的好听名字。这个迷人的传说,意味着东湖之水,那可不是一般的水,本地人都说:那是“清水也变钱”的地方呢。
确实这样,自南宋淳佑年间县令李泽民率领军民以酒屿为中心,“筑堤二百余丈,周九百五十余丈”,有了南起洋尾驸马塘,北联金鸥屿、猴毛屿至兰岫的“李公堤”后,酒屿周边出现“水田毗连数十里,湖堤环带,历宋而元,居民富庶”的景象达100多年。这百来年里,宁德城郊陆地延伸到酒屿,酒屿也就成为宁德出入海口的最重要的码头。那些年月,商艘贾船,小艇渔舟都停靠在酒屿港上。人们上岸取水、交易、游玩、进城,形成了酒屿市。明初洪武进士林保童有诗为证:“糥醁飘香缶瓮中,桃花暖处碧溶溶。江涛发岸葡萄绿,石乳悬崖琥珀浓。痛饮渔郎烟底卧,酣歌舟子月中逢。东风舣棹知多少,兴入曹溪第几重”。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酒屿,码头繁忙,市场兴旺,酒肆遍布,酒香四溢,文人会聚,诗潮如涌。明马承宾开发酒屿山,“构二亭于酒屿”,曰“乐天亭”和“知命亭”,明诗人陈癸作“山含竹树翠云绕,岸夹桃花锦浪新。画艇鉴湖怀贺老,绿衰青笠访元真”之诗赞颂。如此繁荣的酒屿,有酒、有诗、有依山傍海之美景,铁拐李如再次路过,他或许也再不愿离去了。
然而世事沧桑,李公堤不幸在元朝末崩溃了,酒屿周边复为海水湮没。到了清乾隆年间,知县徐兆麒在继南宋之后第二次率众修筑东湖塘,共筑塘堤四条,计长八百一十六丈。其中一条塘堤叫“佛塔塍”,宁德城郊陆地再次延伸至酒屿。大小船只停泊于酒屿码头,酒屿市也再度繁荣起来,“设税馆、牙行、塘汛于此,商贾云集成市”。形成了“百货骈集,两岸帆樯如帜,酒楼茶肆雾属云连”的景象,酒屿之酒再度飘香。据记载,为防止外来侵略和海盗骚扰,清朝庭还在酒屿山上建炮台,以保卫酒屿和宁德县城的安宁。那时,酒屿山上的诸多景点,加上海面上沙鸥翔集,白帆片片,酒屿不仅是宜居之地,也是宁德民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休闲旅游之地。然而,在清乾隆二十年,东湖塘海堤被八月大潮所冲毁,至使“水入东湖,酒屿市废”。此后的一个很长时间里,虽不断有大小规模不等的修堤之行动,可直到一百年前恩斯特·柏石曼拍下那张照片时,酒屿还是一个孤岛。真正大规模的修堤应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宁德人以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开始进行东湖第三次围塘,而且其规模是古代二次围塘所不能比。在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之后,终于在1958-1965年建成金蛇头海峡二十五孔桥、金马主堤合龙闭气,完成主体工程。海堤从洋尾至贵岐,联金蛇头、接马山塘,全长2760米。金蛇头二十五孔桥如一巨大的链条,牢牢锁住了兴风作浪的东海蛟龙。酒屿也终于能够安然地挺立在东湖之上了。
千百年来,人们梦想着把汹涌的海水阻挡在东湖之外,向大自然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筑起美丽的家园。如今,这个梦已现实地突兀在人们的眼前。随着东侨开发区建设的日新月异,东侨市区已延伸到三都澳海边,而酒屿已被四通八达的道路,被林立的高楼包围在其中,成为城中的公园了。然而,酒屿之酒香何处寻觅?带着寻找传说中仙人足迹的好奇,笔者找到如今塔山村吴厝里那口传说被仙人扔进糯米团而出醇香美酒的千年古井。或许是当地村民世代相传着这一个美丽的传说,亦或是几十年前没有自来水时这井还发挥着其作用,只见井还在,然而青苔飘浮,水已浑浊,已没有人在此担水煮饭,仙人更杳如黄鹤。当然,传说者,乃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然而,这是一个十分美丽且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似也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我想东侨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不缺现代元素,缺的是历史人文景观。如能籍诸如此类美丽传说,发掘它历史文化意义,这对于进一步打造塔山的人文景观乃至丰富东侨的历史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 东侨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