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李伟/八十年前的“宁德城”长啥样?

读者发现民国时期蕉城“全景图”

2017-02-04 15:16 来源:宁德网

QQ截图20170204151355

最近,笔者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网站意外发现了一张题为《中国福建的田园风光》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山川、城郭、塔影历历在目,一眼就可以认出这是我最亲切不过的家乡——宁德蕉城。笔者继续搜寻,发现另一张名为《中国福建的田野和风光》的照片。两张照片均为长28.7厘米、宽22厘米的大幅高清照片,将二者拼接,一幅精美绝伦的民国时期蕉城全景图就这样跃然眼前。

该照片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者为来自美国的夏咏美( Emily Susan Hartwell)。

照片全景左起镜台山,右至塔山,将蕉城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从其中光影及景物判断,大约拍摄于冬季的一个午后,该日天朗气清,光线极佳。

照片中的近景是白鹤岭下广阔的田野,阡陌纵横,田埂连绵。因为是冬季,田园一片寂寥。从白鹤岭蜿蜒而下的沟壑流过田地,为灌溉作物提供了便利。现西山下仍有一片完整的田地留存。

照片中景占有大部分版面的即为民国时期宁德县城,县城背山面水,是“南北之冲,水陆要会之地”,正是中国古代建筑城池的绝佳选择。自五代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 933年)升场置县,建城历史已逾千年。民国时期城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五千多人。照片中宁德城为城墙围护,城墙上长满了草木,据记载,宁德城墙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后历经数次损毁重建,至民国时期仍保持完整,周长约1776米、高7米、宽约5米,有五个城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为了便于疏散,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古城墙拆除,蕉城古城墙也于1938年拆除。

城内民居一片浓烟密瓦、鳞次栉比,建筑风格大部分是典型的砖墙包栋的闽东古民居。西门内一片大榕树,这是原宁德县衙所在,即今蕉城区人民政府,自建县千年以来位置一直不变。在县城东南方向有一棵大榕树,榕树下的大庙即东平王庙(又称新塘宫),奉祀唐代张巡。东平王庙附近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独特建筑,正是文庙的大成殿,与文庙毗连的还有学宫、明伦堂和学山顶上的尊经阁等建筑。

北门城墙内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建筑是城隍庙,绍兴元年(1131年)从西山之麓迁于北门内,历朝均有重修。

这些蕉城老居民记忆犹新的古迹,在照片上都能一一找到。

停泊着许多船只的地方是下尾码头(今下尾街、东湖市场一带),这里是宁德及周边各县来往货物的集散地,商贸繁盛,设有霍童埠、福安埠、鱼货埠、海关埠等,照片中鱼货埠、海关埠十分明显。

视野向南逐渐开阔,可以清楚看到一片围垦的塘田,县志中称之为“汛塘”,又因为属于县城文庙的产业,人称“圣人塘”,即今之先锋广场、万达广场一带。汛塘西北方向有一座神庙,就是现今的筱场宫,供奉灵杰侯王。再向南为土堡亭,不远处有一棵榕树,即为现104国道旁建设银行后门的榕树。

照片左侧山顶为镜台山。镜台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由宁德游击福兴倡邑人修建,台高约4米,以整块花岗岩雕刻成石镜置于其上,直径1.5米,南面刻一“日”,北面刻一“月”,寓意“明镜高悬,文光焕彩”。

照片右侧远景中屹立东湖中的3座大小岛屿分别是酒屿(即塔山)、金瓯山(今称大门山)、猴毛屿(又称乌龟山),诸山罗列于海中,谓宁德县城之牙卫,即第一道门户。其中塔山上石塔高高屹立。该塔原称灵瑞塔,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邑众绅士议建,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例贡生叶禹捐资倡议下修成,七层八角。据美国海军1920年发行的《亚洲引航》(《Asiatic Pilot》)第二版第三卷记载,该塔高60英尺(约18米)。1938年7月,灵瑞塔因年久失修而突然坍塌。1994年重建,今称如意塔。

相较于福建省其他地市,宁德老照片十分罕见,这张民国时期宁德的珍贵影像,其时城墙尚在、旧塔未圮,足可称为宁德的“清明上河图”。蕉城至今仍保留有规模可观、品质上乘的明清建筑,是福建省同类城市中极为少有的,国内许多建筑专家都对此大为赞叹。

关键词

照片 民国时期 城墙 蕉城 镜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