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祥/壮怀激烈百丈岩
百丈岩红军亭
百丈岩旧址
巍巍百丈岩,彰显了闽东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铮铮九壮士,铸就了闽东壮怀激烈的血染丰碑。
1992年,原闽东红军独立师政委、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开国上将叶飞为百丈岩九壮士题词:百丈英风。这四个遒劲大字,嵌刻在英灵长眠的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雄壮的百丈岩峭壁上。
百丈岩九壮士抒写的慷慨激昂的历史悲歌,浩气贯虹,垂青千古!
1936年,艰苦卓绝的闽东三年游击战争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步步为营”和“三光”政策,在宁德梅溪、虎贝一带“围剿”红军游击队,斗争日益残酷。
当年9月,闽东特委委员、组织部长阮英平率领闽东工农红军第三纵队一百二十多人,从连罗一带山区转战到宁德,部队驻扎在虎贝东源村。东源村周围群峰回抱,山高林茂,地势险要,村中居住着三十多户根据地群众。一天中午,突然几声“啪!啪!”的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山谷,正在准备吃饭的红军游击队,接到哨兵报警:国民党保安大队从虎贝桥头方向悄悄向我驻地包袭而来。
军情异常紧急。阮英平立即召集纵队政委缪英弟、纵队长沈冠国、参谋长黄培松分析敌情。“情况不明,时间紧迫,不打无把握之战,更不能让村里的群众遭受损失,立即撤退!”阮英平果断下令。
部队迅速向东源村后门山撤退。东源村背靠百丈岩,这里峭壁陡立,谷深林茂,便于隐蔽和疏散。部队抄小路准备撤往桃花溪。谁知,从桃花溪方向又有一支敌军向我军迎面逼来。原来,敌人探知我军驻地后,以三个连的兵力,分别从桥头、桃花溪、林口三个方向迅速包抄过来,妄图将红军游击队一网打尽。
我军三面受敌,被迫突围。激烈战斗打响了。
三个方向的敌人以猛烈的火力向我军步步逼近,阮英平指挥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占据有利地形的敌军在机枪的掩护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不得不向百丈岩方向且战且退。
当我部队撤到百丈岩山下的小山包时,敌人蜂拥而至,形势万分危急。阮英平当机立断,命令缪英弟率领一支队伍阻击桃花溪方向的来敌,并火速抢占百丈岩顶峰的制高点,命令沈冠国率领一支队伍阻击桥头方向的来敌,自己则率领纵队部和另一支队伍迎击林口方向的敌人。
当缪英弟率部队靠近百丈岩时,突然从岩顶射下密集的子弹,几位战士当即中弹倒下,部队被敌人的火力压在山岩下,难以突进。原来,敌人在百丈岩已设下“口袋”,率先抢占了百丈岩制高点,妄图截断我军的退路。
战局十分险峻。危急中,缪英弟命令支队长阮吴近带上二十多位战士迅速抢占百丈岩上方的制高点,居高临下,牵制敌人,掩护纵队撤退。
阮吴近接令,一手握着手枪,一手挥着大刀,大吼一声:“同志们,跟我上!”二十多名战士个个似猛虎从岩石上“霍”地跃起,迎着弹雨向岩顶冲去。在一颗颗手榴弹掷向敌人的瞬间,勇士们乘着硝烟,向敌阵地猛扑。敌我双方在岩顶一块窄小的坡地上展开殊死拼搏。红军战士越战越勇,子弹打尽了,便插上刺刀与敌人肉搏,用枪托猛砸敌人脑袋;有的紧紧掐住敌人的脖子,致敌毙命;有的咬住敌人的手脚,抱住敌人滚下悬崖……杀声震谷,鬼哭神泣。红军战士虽然勇猛,终因寡不敌众,仅剩下阮吴近等九名战士,被敌人逼退到百丈岩的悬崖边。
见红军战士无路可退,敌人狂妄之极,大声喊道:“抓活的!抓活的!”“投降吧……”便蜂拥而上,步步逼近。九位红军战士身临悬崖,巍然屹立。他们绝不让敌人缴去一枪一弹,毅然砸烂枪支,抛向深谷,高呼着:“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百丈深崖。
壮士的铿锵豪言回荡山谷,壮士的九道身弧威震寰宇!
九壮士用生命与鲜血,阻止了敌人的突袭,掩护了部队主力的顺利撤退,谱写了一首气贯长虹、气吞山河的壮烈悲歌!
八十年过去了,九壮士为革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去年,蕉城区人民政府花巨资在九壮士牺牲地——百丈岩建立了红色景区,供后人瞻仰、纪念。
如今,“百丈英风”四个遒劲大字,被政府立碑,矗立于百丈岩景区的红军亭内,它犹如一座历史丰碑,向世人述说着闽东革命的壮丽诗篇。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