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杨秀芳/长堤漫道越千年

2017-03-13 09:21 来源:宁德网

QQ截图20170313091914

东湖长堤是有故事的。

每一场台风从海堤上呼啸飞旋,堤外巨浪掀起万丈狂澜时,你除了敬畏自然之威猛,便无端生出许多惊恐。若是横跨金蛇头与鳌江的金马海堤不胜风力,那么高于堤内陆地的海水,将像不可遏制的无数猛兽直扑东侨家园。然而,你的担心似乎多余。坚固的长堤早把海水锁在家园之外。此刻,你站在金马海堤上。眼前,海水层层推进,阳光下闪着蓝宝石光芒。海水再怎么努力敲打堤岸,磐石如何肯打开一丝缝隙呢?

你享受暖风与阳光的爱抚,不远处,动车像白龙从海面上飞驰而去,你沉浸在有关长堤的历史故事里。且不提唐朝以前,海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奈而望洋兴叹。单说历史上有过记载的建堤故事,便可以打开东湖的漫漫过往。思接古今,勤劳勇敢的本土先民,从未放弃把海水赶远,向大海索取土地的决心。然而失败总比成功来得多,大堤屡建屡损,个中原因多为天灾亦有人患,故而也使人生出消极心态。清代解元朱景英回顾茫茫建堤史,感慨颇多。他在《筑堤行》诗中写下“ 纵使此堤幸有成,一线孤悬岂能久。堤不能久田升科,所犯更在成堤后。不知议筑东湖人,曾筹及此深长否?”他认为当时宁德地方经济极其落后,人力物力财力匮乏,草率发动修堤,即便修成也保持不了多久,那么堤坝一旦崩溃,就害苦老百姓。他希望有修堤想法的人审慎行事,从长计议。虽然,他的认识有些主观偏激,但事实往往如此,筑堤乃艰难复杂之事。

然而,历史上不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人,历代主持或发动修堤之人大有人在。

宋淳祐年间由李泽民主持修建的“李公堤”,堪称海上建筑奇迹,它以酒屿为中心,南起洋尾驸塘,北联金鸥屿、猴毛屿至兰岫,“筑堤二百余丈,周九百五十余丈”造“水田毗连数十里,湖堤环带……历宋而元,居民富庶”它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猛浪,守护东湖塘家园。百姓勤耕细种,生活安泰;土地肥沃,稻黍遍野;池塘水满,鱼虾争肥。可惜在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啸直扑东湖塘,李公堤全线崩溃。跟着李公堤消失的还有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刚挂果的桃园,大大小小的鱼塘,粮草房屋,百姓苍生……这是一次几近灭顶的灾难,侥幸生还的百姓无家可归,他们只能在海岸边垒筑石屋,在山上开荒种植,到海里捕捞鱼虾,由时间慢慢修复累累创伤。可是,每当狂风卷着海水一次次肆无忌惮地扑向东湖塘时,人们多么希望能再一次修筑长堤,让沧海回归桑田。

明代进士林保童在他的诗作《东湖汇绿》中写道“扶桑影里浩悠悠,几度拖兰醮碧油。万顷波开金镜晓,满湖光贮玉壶秋。潮声来往空淘汰,山色低昂自漾浮。千古李侯遗址在,于今谁足继风流。”诗句既描绘东湖美景,又恳切呼唤筑堤之人再现今世。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广西御史陈褎告老还乡回到宁德,面对穷山恶水,他踌躇满志要为乡亲做些大好事。他力鼎重修白鹤岭古道,还亲自与“耆民”实地察看并撰写《募开南路记》一文,得到时任宁德知县叶稠的全力支持,古道于第二年夏天全面开通。日后,陈褎又着手去实现筑堤的心愿。他全力以赴与同道之人反复商议筑堤最科学的方法。他认为筑堤绝非小事,不容丝毫马虎。他常常坐着小船往返于东湖塘,测量规划,草拟筑堤方案……可惜壮志未酬,一场突发大病像不可预知的风浪,夺走了陈褎,筑堤之举就此化为泡影。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年),为官清正不阿的海南县令陈琯辞官回到宁德,他与当时宁德知县舒应元花一年多时间完成《宁德县志》的编撰工作。在此期间,他们时常相携登上高高的白鹤顶眺望东湖,或以手指为笔在空中描绘堤岸、家园;或以手杖为令,誓把桀骜不驯的海水赶回东海,就这样反复构建着东湖塘的美好蓝图。陈琯在《东湖议》中阐述了筑堤的目的意义,他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工程进展的具体做法步骤,以及工程费用和筑堤后“可以培富寿之源,可以发人文之奋,可以壮维城之固。”之好处。他们精益求精地提出建议,申报福建省两院(按察使、布政使),请求审批。遗憾的是没过多久,舒应元匆匆卸任离开宁德,他们详尽的筑堤计划就此搁置。

东湖塘大片膏腴之地,长时间沉沦于茫茫大海中。日新月异,人世更迭。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宁德众百姓及乡贤名仕,以各种方式不断向宁德官府请求筑堤,并承诺若官府愿意主持修堤工作,他们愿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宁德县令徐兆麟迫于民意,再加上他为官一任理当为黎民百姓谋幸福,拨七万银两支持修堤工作。很快,围堤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他们在附马塘、酒屿、猴马屿、兰柚,筑堤4条,长816丈,设水闸2座。可是好景不长,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场天文大潮气势汹汹而来,在猛烈的风浪袭击下,大堤轰然崩决。百姓非但没因为大堤峻工过上富庶生活,反之大难临头。回顾几百年修堤史,艰辛伴着血泪。朱维干先生在《福建史稿》488页“宁德县有东湖,宋代淳熙九年,筑有海堤,长二百余丈,到了明代中叶,沦为废迹。从乾隆十三年至十七年,拨出七万余两白银,以建筑新堤。到了十九年,完全被海潮冲倒,岂不是由负责修堤的三任知县,相继偷工减料?”此段文字寥寥数语,概括从宋朝至乾隆年间的修堤史,并一针见血指出溃堤为天灾亦为人祸。

看来,工程腐败问题古已有之,只是后患于众生。光绪年,内阁中书谢章铤做客宁德,朋友陪他泛舟东湖,并向他介绍历朝东湖围堤状况,他遂心生感慨即兴写下“湖田可耕迹已芜,潮痕来去终模糊。即此已悟盈亏理,伤今吊古胡为乎。”等诗句描绘东湖决堤以来,水淹良田空留叹息的无奈。在他的另一首古风《题东湖醉月图》里,也这样写道“君不见长江以南岁屡飢,骨肉痛苦委路歧。荒田草秽巢枭鸱,大官无计医疮痍。”在诗后还注有“宁本瘠地,失此百亩,岂小事乎?”之惋惜感慨。

此后,近两个世纪以来,宁德官民虽然从未放弃修筑东湖的念头,然而因生产力极其落后,再加上经济实力微薄,乡民开始改变大规模集资围垦的办法。一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凭各自能力开荒围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东湖就像一块不规则的大饼,被随意切成几十块,再撒上个性化的佐料。像曲尺塘、白井塘、马山塘、下盘塘、宫前塘、附马塘等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私人围塘遍布东湖。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划修建,每年仍不可避免遭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蚀,令人叫苦不跌。

新中国成立初期,敢于战天斗地的宁德儿女,怀着雄纠纠气昂昂的斗志,准备大规模围垦东湖。他们一心为公不计报酬,男女老少甚至全家齐上阵。据说单单1958年,每日奋战在筑堤一线的平均有8000多人,出动民船400多条。他们赶工赶劳日夜奋战,他们各显神通,用最简单的工具最巧妙的办法进行围堵。1960年底,人们以顽强的意志,先后建成竹笠屿4孔水闸和金蛇头挡潮排涝25孔水闸各一座。由于那时国家经济特别困难,金马海堤暂时停工。又过了4年,根据省委领导指示,金马主海堤工程移交给侨务部门投资建设。有了较雄厚的资金支持,有了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努力,第二年即完成大堤全长2760米的主体工程。他们从海里打捞出1.9万多亩土地。

关于建堤的故事,像一幕幕历史影片在你脑海播放。你细细咀嚼,然后轻轻关上。转身远眺东侨新城,曾经沧海茫茫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光闪耀……你长舒一口气,甚是快意地从金马海堤上下来,慢慢向东侨的家走回去。

□ 东侨宣传部供稿

关键词

筑堤 东湖 修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