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甘湖柳/一方捐银碑 百年生态林

2017-04-01 08:47 来源:宁德网

QQ截图20170401083828

林氏宗祠

QQ截图20170401083843

立于祠堂边上的捐银碑

屏南前塘村祖祖辈辈流传一则自施“苦肉计”的逸事,让人印象深刻。故事里说,族里几百年前约定不能滥伐村中风水林,但是总有一些人犯禁,族长干脆自己当了回导演:腊月的某一天,大家张罗着过年,他则授意自家的佣工,偷偷从殿后林中砍了根小树,说是要做灯笼钩,又不经意让人撞见。这时族长出了面,自食其言,按族规自罚一口大猪请全村啖食。自此,村中再无他人敢以身试法了。

我当时听的时候不以为然,心里想:姓林的,当然忌讳林木被砍伐啦!

但是,去年的一趟前塘乡村之行,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原来,那些关于历史文化积淀、宗族血缘关系等等厚重的感染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刻感受得到。

时维初夏,前往熙岭乡前塘村。一路上只见山峦叠翠,松竹茂盛,只觉爽风扑面,空气清新甜润,心情无不为那一坡坡、一层层的碧绿所感染。

到了村里,踏上光滑的青石板路,穿行在灰墙斑驳的老街巷,微风细雨滋润着这个曾经人烟鼎盛、如今只有数百人留守的古老村落,这时的情境,最适合访古了。

祠堂前的“捐银碑”

前塘古村,林氏先祖至少于元朝延祐年间迁至此地,前塘当时旧称“钱地”。明代在村中建林氏宗祠。

我们去看林氏宗祠的时候,这方村民口中所谓的“捐银碑”,像一枚厚重印章,錾刻在宗祠大门边的左首。碑长近两米,宽则与视觉相谐,既没有轩昂华丽的外表,也非出自大师名家之手,岁月磨去了它的棱角,历史赋予它苍老的面容。如果不仔细辨认,它就是一块普通的迎客石,也许是大众捐款建宗祠的功德碑。但细细端详,它斑驳的划痕,似乎又像一名老者展示着宗族赋予的权威。其碑文曰:“三才公派下乐捐公用置买俗叫池尾栽培恩树保护,玄窃前塘悠久,芳名载碑记:有桧、方健各捐银贰拾两,有众、有蓬各捐拾柒两伍钱……”其下,最少的捐壹钱,有两户题园数丘、池尾田壹丘不等,细数之下,共计九十三人,捐银近二百两。

哦,是一块倡议植树造林的碑。落款时间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百多年前,人们就提出植树造林的概念了,确实值得探究。

碑文说的是:这个村的林氏子孙动员起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如果刚巧有地块在这里的,就捐出地块,共同营建村庄水尾的这一块林地。

村中提及往事,不免唏嘘,他们说,之所以倡议植树造林,是因为有着一次惨痛的教训:乾隆丁酉年冬,前塘山中虎患严重,夜间窜至村中觅食,牲畜惨遭劫掠,甚至出现恶虎伤人事件,惹得人心惶惶,情急之下,有人干脆一把火将藏匿老虎有密林烧掉,自此林木尽毁,风水受损。又因为村庄的选址高出了水尾坡地,每有刮风下雨,人们的房屋必受到影响,特别是刮台风的时候,从水尾谷地窜出来的大风,屡屡吹走人家屋顶上的瓦片,甚至屋倒墙歪,而倾注下来的雨水又瞬间形成山洪,将水尾坡地冲刷得更加陡峭。于是,在族中威望颇高的林有桧提出了植树造林的想法,饱受其苦的族人纷纷赞同,很快,在全村人的努力下,筹足了款项,造碑立于祠堂,以表旌彰。

这块林地,主要种植恩树(柳杉)等,最初是作为防风林而不是风水林来种植的。寒来暑往,生命的轮回延续着单调的岁月,光阴之尘静静地飘落在寂静的旷野上,积土成壤,林木就这样长着,慢慢生长。植木成林后,它们发挥了抵御飓风、保持水土、保护水源的作用,在村庄周围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良好生态环境,使其免受山区常见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村庄逐渐恢复了元气,一时书香四溢,文人辈出。而流传久远的家族故事,这些故事不断地积淀下来,更增添了这树林的神秘色彩和情趣。一旦它长成风水林,它就钟灵毓秀,聚敛财气,繁衍人丁,庇荫后人,它的身上凝结着风霜雨露,它就在传说中被赋予种种的神秘与禁忌的色彩,从而也可以荫庇自己不再受戕害。

家谱记载的前贤往事

祠堂是宗亲交流的固定场所,而留存在村中的家谱,则是流动的亲情血缘交汇了,我们在《西河林氏族谱》看到了前文所说的这段逸事,《有桧公三世行实传赞》:“国有贤正之臣,则国治,里有公正之长,则里仁。吾乡有桧公,高朋公之子也,正直刚方。……此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者也。生平事迹,不克胜录,姑举一二以示后人:苦四围荫树难于留麓,心生一计,暗嘱佣工故犯,自行报众,情愿罚猪一牵。由是禁令始行。无有盗伐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林有桧,是前塘林氏的第十八代,功名有成,儿孙满堂,自从施了“苦肉计”之后,宗族里的人守护风水林的传统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村民们从不敢砍伐风水林的树木。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也没遭到毁坏。到了后来,“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年,木长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按风水学建的“上湖摇漾,以制火星”,下湖,也就是这片风水林所在,从村边延至下碓桥、殿后林等众山“则群流交注,以汇财源,兼以古木千章,干霄蔽日,内容既壮观瞻而外容。”据统计,目前这片森林面积达三、五千亩。

当然,乡亲们为此也做了不少克制和努力,据乾隆五年《屏南县志》,其时前塘村已有人烟五十户,按人口自然繁衍进度测算,到了道光年间,则人口更盛,而在当时纯粹靠砍柴生火的村民来说,禁止砍伐近处林木,意味着他们要赶到更远的地方砍柴,增加了多少的人工成本,而正是这个守护风水林的传统,使得村民世代尊崇家风祖训,遵守村规民约,风水林得以保存完好。

前塘村文化底蕴深厚,清朝时已名列屏南四大书乡,这里出的读书人蔚然成林,也许是这些风水林中的老树,为他们撑起过“青罗伞”,伴随走上读书致之道罢。如今,脚踏前塘之地,瞻仰古碑,拜读家谱,不由得为林氏族人那领风气之先的绿化家园、绿化山川的环保理念所叹服,这种情怀,正如林氏先人在《祠堂记》中写的:“读严子陵祠堂记有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然古人往矣,流风宛在,足动遐思。吾祖创业斯祠,馨香俎豆,其丰功伟绩,足与先生之风永垂不没。”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风水 前塘村 风水林 林氏 祠堂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