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郑望/柏柱映山红

2017-05-27 08:55 来源:宁德网

徐龙近-摄

徐龙近 摄

落户柏柱洋的“鸟巢式”生态农业。丁立凡-摄

落户柏柱洋的“鸟巢式”生态农业。丁立凡 摄

谁言四月芳菲尽,闽东杜鹃满山红。你瞧,大洞峰顶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映红天际!

杜鹃怀抱下的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是太姥山脉西向的一个盆地,境内有一奇石,形如白柱,因“白”字为当地民间忌字,故改“白”为“柏”。柏柱洋四面群峰罗列,大小山峦逶迤,4100亩的盆地星散着大小36个自然村,成为溪柄镇东南方一个绿意葱茏的“小天府”。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古往今来,却出了让世人不可小觑的三大事件:一是宋会稽尉郑虎臣手刃误国奸相贾似道,为民除了大害;二是1934年闽东苏区进入鼎盛时期,惊动了国民党最高当局,蒋介石惊呼“闽东军事发展迅速,日来突飞猛进,为前所未有”,即调重兵“围剿”;三是在建国后的合作化运动中,柏柱洋出现了“贫农社”和“中农社”,引起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并对 “贫农社”和“中农社”的现象作了指示,指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正确方向。

如果说相遇总在不经意间,那么柏柱洋特殊的历史际遇便没有谁刻意安排。早在1927年,柏柱洋3000多名农民就成立了闽东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展开抗捐抗债斗争,点燃革命的火种。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柏柱洋隆重召开,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开创了闽东革命的新纪元。同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县委在这里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一时间,柏柱洋成为闽东革命的中心。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妇女工作团、共青团闽东特委等首脑机关设在斗面村,周边有金竹坪红军修械厂、红军被服厂,东山红军后方医院,楼下红军供销合作社,还创办了列宁小学、工农补习所和工农剧社等等。位于八斗岗腰的细日山村,当年是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社和机要部门的办公地址,闽东特委、苏维埃政府的重要档案就秘密地存放在那里……闽东苏区鼎盛时期,下辖9个县和42个苏区,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成为中国南方的最后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柏柱洋地下的泥土是热的,能触摸到闽东新生政权血性的脉动;那时,“五百里红色苏区”,是由这一簇簇一丛丛红遍山岗的杜鹃映红,她犹如一支支耀眼的火炬,成了这块红色圣地的图腾。建红色江山的信念,已经深深扎根在革命者的思想和信仰中。虽然1934年冬,国民党兵十万之众围剿闽东苏区,闽东革命的首府沦于敌手,但柏柱洋留给闽东人民的精神遗产却是永恒的红色。如今,“畲嫂舍子救曾志” “九家保生死大营救” “钉在十字架上的就义” “枪口下的青春” “血染的红色土地”……一个个革命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

春夏之交,正是杜鹃盛花期,那花团锦簇的景象,铺展到目力不能企及的天边,似乎要把连绵的群山舞动起来,成为一道缤纷的风景线。那灿然的山顶杜鹃,大多数高不过腰,甚至高不过膝,但却争奇斗艳,绚烂到天涯之远。特别是野生猴头杜鹃,又名多色杜鹃、彩色杜鹃。相比普通杜鹃,其树干粗壮,花大色艳。花初开的时候是红色,继而渐次变为粉色、紫色和白色,一季变四色,令人叫绝。猴头杜鹃花开分大小年,今年是大年,加上雨水充沛,所以花开得特别旺盛。于是,留连花野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的柏柱洋,纵横相连的红色圣地、绿色田园、蓝色湖泊已凸显出“闽东红都游”的魅力。当地建起从溪柄镇区前往闽东苏区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旅游公路,将沿线村庄的红色遗迹串起,发展红色旅游。公路两侧的高优农业区,构建高标准温室蔬菜钢架大棚和智能球体温室大棚等,成为省内第一个创新型鸟巢式无土或基质栽培农业项目。当地群众在保护、传承红色资源的同时,弘扬红色精神助推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从1988年的433元提升到2016年的近1.8万元。“岭上开遍映山红”,当年的映山红是红色革命者的象征,而今天的映山红最具创建红色旅游生态的原色。新一代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建设新柏柱的动力,不断在这块杜鹃掩映的红土地上,用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柏柱 闽东 杜鹃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