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玲/缚玍
儿时在乡村上小学,端午节时,见同伴手腕上系着红头绳,很是好奇,问她,说是“缚玍”。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缚玍”一词,不解其意。同伴见我满脸疑惑,便拉我上她亲戚家“缚玍”。
进了一座两进两开间老式房,便见一个穿戴一新的年轻女子坐于厅堂,身边围着一群与我年纪相仿的孩子,旁边放着红尺子、剪刀和一大捆红头绳。同伴介绍说,女子是她今年刚过门的婶子,就是她给大家“缚玍”的。
正说着,婶子开始给那些早来的孩子缚玍了。婶子手持尺子,量了量红头绳,剪下一段,麻利地打个结(这种打结手法很特别,至今还闹不懂),绑在小女孩的手腕上,只三下两下,那红头绳变戏法似的,松松的但又牢牢的缚在手上了。小女孩左右手腕都绑上后,嚷着还要绑脚腕,婶子笑了,说女孩是绑在双手腕,男孩才有绑在脚腕的。大家听罢,一阵哄笑。婶子给我们这些孩子绑完红头绳后,告诉我们说:“缚玍后,你们就会听家长的话,好好读书,不调皮捣蛋了。”我们听了,惊讶地看着手上的红头绳,顿起敬畏之心。
婶子忙完这些,又从屋里取出好些粽子和花花绿绿的小玩意。瞬间,我们的视线就被小玩意牵制了:有五色丝线织成的网状圆袋子,板栗般大小,下缀漂亮七彩流苏,内装樟脑丸,香气扑鼻;有用各色花布缝制成八卦、鸟儿、鱼儿形状的小香袋,内塞一些香草;还有用彩色玻璃丝编织的花生、花儿、叶儿,形象逼真可爱。这些,对当时除了泥巴再无其他玩物的我们来说,可是稀罕物件。婶子说,佩戴这些饰物,可以祛邪驱虫,是准备送给亲戚的。我们嚷嚷着也要,婶子只好送些给我们。后来才明白,粽子、香袋等,是新媳妇送给亲戚的厚礼,只有关系极为密切的方可收到。
“缚玍”后,这红头绳必须在手上脚上绑着,一直到“七月七”乞巧节这天,才由大人剪下,与专门为此制作的条状纸绑在一起,然后,小孩由大人引着来到大树下,将红头绳与纸条挂在树上。这个仪式叫“送玍”,用意在于,将小孩身上的野性、邪气送走,乞求小孩心灵手巧、聪慧懂事。
当时,我们只觉得“缚玍”好玩,不知其间含义。长大后才明白,这“玍”字,通“嘎”,有“调皮顽劣、狂野不羁”之意,让刚过门的新媳妇给小孩“缚玍”,意为将小孩的顽劣野性缚束住,能懂事好学,寄托了人们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如今,屏南的一些农村,还有很多人“缚玍”,只是新媳妇的红头绳已不再绑在小孩儿的手上或脚上,而是绑在送给亲戚的礼物上。礼物中除了粽子依旧,其他的香袋与小玩物也多变迁为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了。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