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音/依稀人在竹影中
宁德网(诗音)几竿竹,几十竿竹,乃至几千竿几万竿,在村前屋后,在路边崖畔山坡河谷,潇潇疏疏,摇曳几缕清风,荡漾万顷碧波,这是南方常见的景致。正如北方有伟岸的白杨,秀挺的翠竹是南方的骄傲。南方的竹子清新飘逸,恬淡高雅,有谦谦君子之风,玉树临风之姿。竹子本属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因为凌冬不凋,又叫冬生草,但他却活出了乔木的风姿,劲节挺拔修长,笔直端庄,虚怀若谷,又凌霜傲雪。这就是南方的竹子,超尘脱俗,入诗入画,又平凡质朴,深植民间。
竹子始生,才寸长萌芽,节、叶就都具备了。春天淋淋漓漓一场透雨后,春笋迅速破土而出,犹如出鞘的宝剑,竹竿脱出笋箨,嗖嗖拔节,“清明一尺,谷雨一丈”,坚韧向上。青青的竹竿上还带着箨叶和霜粉,又一节一节披枝展叶,青翠如洗了。竹叶片片似剑,参差交叠,疏密有致,反复书写“个”字,“人”字、“介”字,似乎要牢牢记住一句立身警言。
竹子只需抔土,不择贫瘠与肥沃;只要有根,就生命旺盛倾心奉献。可以庙廊,可以山林;可制箫笛,可编竹器。即使在生命尽头,也要开出一生唯一的竹花,结出竹米供人食用。曾有个饥荒年头,家乡满山的竹子竟然开花,竹米救人无数,帮饥饿的乡民度过了荒年。而竹叶竹枝直至竹根皆可入药,润肺止咳,清热除烦,不但医得俗,还可使人清廉不贪。苏轼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苏轼又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从中国古典园林到寻常竹篱茅屋,只要环境便宜,没有不植几竿修竹的。居而有竹,幽篁拂窗,清影映帘,也如丰子恺那样借着月光描竹影,那情景想想也会让人竹姿一样神清韵秀起来。
走进竹林,自有“清气满乾坤”之感,看到竹,会不由想起一些人一些事。比如“扬州八怪”,那个叫郑板桥的清代书画家,那年清秋住在江岸边,晨起看竹,竟看到: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于是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燮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只一生画竹最多。郑燮画竹必题诗,在《衙斋听竹图》中,几竿墨竹疏疏朗朗,翠叶披离有簌簌风声。右下角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风吹竹叶的萧萧声,让身为小县吏的郑燮想到百姓的啼饥号寒声,即便那疾苦微如一片竹叶,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也要体察民情,有所作为。
郑燮的诗不只题在画边,更是落到实处。他担任县令时,勤政廉政,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亦无冤民。灾荒之年,开仓赈民,兴修水利、城池,使流民饥民得以就业。风调雨顺之时,他又大兴农桑、减免苛捐促进经济复苏。后终因“请赈,忤大吏罢官”。当时许多官吏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离任时却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他曾修《家书》慨叹:“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既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俸所入,甚属寥寥。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倍”。郑燮40多岁中进士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60岁左右挂冠回家,还是“二十年前旧板桥”,“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依然靠卖画置炊,依然“有竹有兰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
竹影婆娑,风姿秀逸,青翠浓淡的光影中,那些遥远的容颜依稀浮现重叠,那是东汉的杨震,到东莱上任时,途经昌邑,县令前来拜访,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来人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来人这才明白过来,惭愧而去。杨震曾说: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朝梁贤相徐勉,在给儿子徐崧的一封家书中,就引用了杨震这句名言。徐勉是一代宗臣,史称他“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看到他家如此清贫,有人劝他经营产业,为子孙后代着想。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中直,虚空,有节,多么昂扬挺拔的一竿又一竿翠竹啊。
几竿竹,几十竿竹,乃至几千竿几万竿,涛涛竹海,自古而今,摇曳在诗里,在画上,在人们心中。有竹的地方,自有清风明月,朗朗天地。
责任编辑:吴圣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