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李亮/父亲

2017-06-18 14:36 来源:宁德网

父亲是一名退休教师,已过古稀,但发不白、背不驼,手脚依旧麻利,能够看出他还是服从于岁月安排步入老年行列的,是脸上布满的皱纹和越来越差的听力,听觉神经的近乎坏死,使他即使戴上了助听器,依然听得十分吃力。三年前,父亲一段时间肩部疼得厉害,我与姐姐陪他到省立医院,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滑膜炎,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由病人及家属决定。当我和姐姐征求父亲意见时,他怔了好一会,回答竟然出乎我的意料:由我姐弟倆自行决定,他完全听从我们意见。当时,望着他一副不置可否的茫然神情,我心里一阵酸楚:曾经,父亲是多么富有主见和果断的啊!岁月真是无情,不管你是谁,愿不愿意,都会将你从朝气蓬勃拉向暮色苍然。

父亲生长在福鼎沙埕的南镇半岛。当时,我爷爷和奶奶也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在多子多福观念影响下,共生有三男四女,父亲是家里的长子。大大小小九口人的生活,全着落在以从事布匹挑担买卖的爷爷肩上和养猪补网的奶奶手上。聪敏好学、成绩优秀,让父亲自然而然成为一家人的重点培养对象。在异地读完初中,父亲不负众望,顺利考入了闽东最早的培养农村教师的摇篮——福安师范学校。父亲深知家里供他读书的不易,因此特别发奋,在校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寒暑假一回到家,他便马不停蹄帮助家里拾柴禾、割猪草、喂猪食、刨地瓜,尽力弥补因求学外地在家务上的缺席,并当好弟弟妹妹的表率。50多年前,福安到福鼎,虽然已经有了班车,但因为车次稀少、车票紧张,更为了节省些钱,每年寒暑假,父亲总是坚持和学校里的福鼎同乡结伴步行回家,满是书本的行李、一根既可挑担又可防身的扁担,更有那年轻的读书人说不尽的共同话语,陪伴着他们两天一夜的归途。遥想当年,豆蔻年华,少男少女一路上播撒欢声笑语、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场面,父亲的脸上总会洋溢出青春的气息。

历史惊人的相似。二十六年之后的夏天,我和姐姐同时进入了福安师范学校,成为了父亲的小校友。那时的福安师范,是众多闽东农村初中学子向往的地方,校址已然搬离了父亲原先就读的地点,但入学“门槛”一如过去的高,最后被录取的都是各校的佼佼者。姐弟俩双双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母亲喜出望外、激动不已,但随后担忧也夹杂而至,那时我才14岁,姐姐16岁,乍一离开父母,生活能否适应,深深为他们所牵挂。我清楚记得,9月份新生开学的时候,母亲早早便将我和姐姐要带到学校的生活必需品如皮箱、棉被、衣物等准备妥当。满满当当的一担行李,父亲不舍得让我们独自承担它的重量,更放心不下我们没有家人陪伴的行程,从家里出发,辗转福鼎县城,一路把我们送到了学校。上世纪80年代,福鼎到福安,汽车走的是104国道,弯多路远,须经近4个小时的颠簸。那时,父亲是一所农村完小学校的校长,在赶车、转车和抵校的时候,他全然没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矜持和生疏,与习惯于耕作的农民毫无二致,熟稔的挑着装满我与姐姐行李的担子,步履轻快、神色自如,尽管肩膀并不厚实,胳膊并不强壮,但那时的他,是我们的山。到了学校,陪着我们报好名,帮我们整理好床铺,归置了行李后,第二天,父亲便要回程了,我和姐姐十分不舍,送他到校门口时,姐弟俩早已泪眼滂沱,父亲也是眼眶通红,一番叮咛后,他转身离去。转身时,我看到了他抽动着的肩膀。寒假回家,父亲告诉我们,当时,他怕增加我们的难过,强忍着泪,可从学校门口离开后,在熙来攘往的人潮中,一路上眼泪是不停地掉,既是不舍得我们,也是担心乍一离开父母、还是稚嫩的我们的生活。时至今日,父亲与我们在学校门口分别时的场面,仍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他转身的一刻,让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不同的背影,同样的父爱!

上世纪80年代末,固定电话还未普及,信件是我们和父母联系的最主要的凭借,姐弟俩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源源不断的通过信件传递给海边小镇的父母,家里一切安好的消息也通过家书,及时地传送到我们手里。家里的来信,大多由爱好文字的父亲书写,工工整整、端端正正,少有涂改,告诉了我们父亲写信时的专注。在家里回信的信封里,总是夹带着我们的去信,那是经过父亲阅读后字斟句酌对信文的修改,既有对标点错字病句的修正,更有对整体的点评,犹如老师对学生作文的阅批,详尽而细致。

写作,是父亲始终如一的爱好,他年轻时曾在声名远播的水生渔业村协助办过“船头快报”,踊跃投稿使他成为县委报道组的特约通讯员,在家乡算是小有名气的“笔杆子”。退休赋闲在家后,一支墨水笔、一本方格纸,就是父亲的天地,任由思绪飞扬,一篇篇或记录所在退休教师协会活动轨迹的报道、或回忆往昔时光的随笔、或追忆亲人的散文不时从笔尖流淌而出。一有文章写就,他总会兴致勃勃地给我阅读。这时的我,除了对父亲的文章和坚持发出由衷的敬佩赞赏外,更多的是希冀父亲能将这一爱好用来陪伴他的整个晚年,因为这样,就意味着父亲的身体和思维一切安好。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父亲 姐姐 福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