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辉/征粮完粮
1984年,我还不满25岁,就被安排到一个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公社位于一条江边,沿江是一片平原,还有山上一片村庄。我刚到的那天晚上,公社就召开了会议,安排我和刚到的一个陈姓副主任带队到长江片征粮。长江片是指长岐到江兜的五个村庄,分散在江边,以粮食多闻名。第二天,我和陈副主任带队就出发了。队里有经过土改的老干部老王等,他们的年纪都在五十岁左右,比我大二三十岁。
正是七月中旬,天气最热的时候。我们戴着草帽,乘坐柴三机来到江兜村书记的家。书记家属端来洗脸水,公社农技站陈站长绞了毛巾先递给我,说:“刘书记,先擦一下。”我感觉还有点不好意思,那么多年纪比我大的在身边,不好意思自己先擦,推让了一下,他们还是坚持让我先来。我擦了擦脸,脸上还是汗水直流,衣服也有点湿了,擦完,坐在电风扇边对着吹,衣服才有点干的感觉。以前对公社工作一无所知,第一次介入,才知公社干部有多辛苦。村书记比较强,他说:“你们下来不下来都没关系,征粮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古以来皆如此,老百姓会自觉去缴纳的。不自觉的只是极个别的人,做一点工作也没关系。”他的话,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由于江兜村小,队部比较差,当天我们就跑了几个村,然后赶到长岐村睡觉。
那时,天气热,又没有空调,只靠电风扇吹,夜晚仍是很热,虽有蚊帐,但蚊子仍会从窟窿中钻进来,一晚上都睡不好觉。第二天,我们赶到粮站去看收粮的情况,只见收工以后,群众一袋袋的新粮往粮站里搬,十分踊跃。正如村书记说的那样,群众的觉悟还是比较高的。七月中旬,正是双抢季节,群众一边要抢收一边要抢种,还要完粮,十分辛苦。到了粮站里,还要验粮质验湿度,有的把关严的要重新晾晒,如果碰上下雨,一地粮就会泡汤。我们检查完粮站的完粮情况,就回到住处,然后看报表,看各村的进度。
征粮是当时公社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其二是计划生育、征兵。征兵一般难度不大,农村踊跃当兵的还比较多。征粮期间,县里也是经常开会比进度,我们公社的进度往往比较后面,因此压力也大。到了八月初,即立秋以后如果完不成任务,那就不可能完成了。我记得每年安排征粮任务时,公社都会多安排任务,以备即使有个别人完不成任务,公社整体也能完成。
征粮工作到了后面,形式也有所变化,即同意以钱代粮,按征粮数折价上交金钱。这样,有钱的人就不要挑担子上粮站缴粮。新政策执行后,确有部分人以钱代粮,但仍有相当部分人没有钱,只好仍以实物完粮。但粮站就轻松多了。
到了2005年,国家经济好转,农业税在国家整个税务的比重中已经占小头,征不征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在专家呼吁下,国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改革,免征农业税。持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终于寿终正寝,这是党和国家英明领导的结果。农民减轻了送粮完粮之苦,县以下各级也少了催粮之苦,真正给农民减轻了负担,也给农业结构调整预留了空间,这是国家之福。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