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侃侃风节 天下想慕

——序《林聪的故事》

2017-08-08 10:46 来源:宁德网 林思翔

P1160588

宁德网消息 (林思翔)

今年是宁德籍明朝刑部尚书林聪诞辰600周年,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题记

这是一本讲述林聪故事的书,由39篇文章组成,一篇一个故事,简明、有趣,读后颇有收益。

林聪系宁德(今蕉城区)七都人,字季聪,生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21岁中进士,后一直供职于刑部,累官至刑部尚书,又加封太子少保,从一品。为封建社会二千多年中闽东官阶最高的官员。由于他勤勉履职,秉公办事,官声甚好,人们赞其曰:“千古名卿,炳如日星”。

这本故事集是潜心研究林聪的林承威先生,在广泛搜集民间传说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从这些传说故事中可以窥见林聪的童年生活、成长历程、宦海升沉以及对家乡的情结等。这些民间传说,数百年来口口相传,有的故事在宁德甚至几乎家喻户晓,足见百姓对其感念和敬重。

读了这39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林聪做人为官的优秀品格。

首先是感受林聪心系桑梓的情怀。

林聪出生在宁德七都。宁德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才辈出,宋代就走出了余复、阮登炳两位状元和大儒陈普以及明初国子监司业周斌等文化名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林聪,深爱着这片地灵人杰的沃土。离七都不远的金鄁寺,因周围山地景观奇异,故有“金鄁十奇”之称,林聪年轻时曾去游览过。十年后林聪中进士当了官,出差广东时顺道回乡省亲,再度造访金鄁寺,看望当年的老朋友僧人,“笑谈风景犹昔”。有感而发,他赋诗三首,其中赞曰:“古刹巍峨倚碧阿,十年风景竟如何。香分泉水通鳞沼,绿染苔衣上石坡。习静自知尘俗远,相逢还喜旧僧多。他年又复朝天去,樽酒何当一再过。”表达了他对家乡风景留恋之情。

林聪在外为官,家乡的山水常萦绕他心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林聪因父丧回乡守制三年。期间的一个春日,林聪得闲到霍童鹤林宫揽胜,赋得一首七律:“洞天烟景路漫漫,万里归来试一看。夹岸桃花开正实,投林猿鸟自知闲。汉庭曳履声犹在,魏阙弹冠志未阑。踏遍烟霞访仙子,为寻大药驻龙颜。”热情讴歌家乡风物,并借以表达自己立志为国为民的心迹。景泰八年(1457年)林聪又应族人函请,为家乡撰写了《重建东山宫记》。“富者资其财,贫者效其力,艺者效其能,皆不待有所程督,而乐于趋事。”盛赞乡人公益善举,倾注了他对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

宁德县学明伦堂,是当年宁德最高学府,林聪少时曾在这里读书四年。由此起步,中举人,入进士,步入仕途。明景泰五年(1454年)秋,时任吏部都给事中的林聪奉皇帝之命赴广东祭海。这一年恰逢其母八十大寿,林聪经朝廷恩准顺道返乡为母祝寿。他来到阔别十几年的母校明伦堂时,见校舍空旷简陋,几成危房,于是便呼吁修缮,并带头捐助,请来工匠选材购料。不多工夫,明伦堂便扩大并修葺一新。《宁德县志》记载了此事:“景泰五年,都给事中林聪倡众人重建明伦堂,深广倍旧。”随后他又推荐举人出身的林著为校长。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林聪心系乡梓重视教育的善举,数百年来在宁德百姓中一直传为美谈。

其次是感受林聪刚正不阿的秉性。

林聪为官四十余载,都在刑部供职,执掌司法权力。而他所处年代,又是明朝多事之秋。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林聪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秉性始终不变。故明史《林聪列传》称之:“聪为谏官,严重不可犯…… 以故不肖者畏之,而贤者多乐就焉……”坏人惧怕,好人亲近的官员,老百姓自然喜欢。

林聪心存公正,遇事敢言,法之所在,弹劾不避权贵。据史料记载,驸马都尉石璟纵家人通同军士,以官船装载私盐,违反朝廷禁令,骚扰沿途军民。林聪奏请治罪,被罢官下狱。对皇亲如此,对奸臣更不留情。吏部尚书何文渊、中军都督府带俸右都督汪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卫颖、都督佥事郭英、张义、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陶瑾、范广等一批“大官”,都因犯罪,被林聪绳之以法。连皇帝欲与宽恕的罪犯,林聪 也敢上疏要求依法定罪。“明正其罪,以警将来”。林聪正色敢言,法不私恩。

作为长期从事司法的官员,林聪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法度者,天下之法度”“朝廷不可得而私,臣下不可得而擅”等主张,倡导“三至”,即至平(平等)、至公(公正)、至当(量刑得当)。“三至”观点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体系完整的儒家法学理论体系。故后人在评价林聪功绩时,无不充分肯定他“天下之法度”的真知灼见和对我国法制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林聪的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当然令一些违法者不满和佞臣的反对。以至在仕途上遭遇三起三落,两入牢狱,一次论死,险些丢了性命。幸好林聪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历史还他以清白。他虽官至刑部尚书,但在家乡没建豪宅,没置田产,没让子女以“裙带关系”获取高官厚禄。明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刘翊在为林聪撰写的《庄敏林公神道碑铭》(庄敏为林聪谥号)中赞道:林聪“立朝四十余年,侃侃风节,天下想慕,而且和令如春,厚重如山,见者敬爱之无已。”

再次是感受林聪体恤百姓的善心。

林聪在京为官,心系桑梓,很想为家乡的特产做点“广告”,使其扬名。于是便利用回乡省亲机会带些七都最有名的土特产“寸金鱼”让皇帝品尝。皇帝见“寸金鱼”金光闪闪的形体,十分喜欢,烹煮品尝后对其新鲜可口的味道和肉质松软的口感更是称赞不已。高兴之余皇帝便交代林聪以后每年都要送些来。这可让林聪犯难了:年年要送,谈何容易,这要加重百姓负担啊!于是,林聪急中生智,便说,这种鱼不是年年都有,只能在“百年海水潮落时才会出现”(意指一百年才能捕到一次)。说的恰到好处,且理由充足,避免了家乡百姓的额外负担。《松柴蛋与荔枝》的传说,说的是有一年宁德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使官府减免税收,林聪巧用松柴蛋冒充荔枝让皇上品尝,激发了皇上怜恤之心,遂给减免公粮税赋。这两则故事说的事情虽小,但小中见大,折射出的是林聪体恤百姓之善心。

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林聪深谙此理。《林聪两次上奏免除宝丰银矿银税》的故事就是其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个典型事例。

故事说的是宁德境内有个南宋时办的宝丰银矿(位于今周宁浦源乡),至明代初期仍是官办六大银矿之一。到了明朝中期矿脉断绝,然朝廷的税银不但不减反而连年增加,年税从最初的36两一直增至3090两。沉重的税赋银场难以支付,地方官就把税银分摊给百姓负担,“银场额重,民不堪”,怨声载道。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林聪回乡丁忧期间,利用假期深入霍童、九都、虎贝、周墩(今周宁)等地体察民情,得知上述情况后,两次上疏朝廷请求免除宁德银课,朝廷终于准奏,免除了福建宁德和建宁两地银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至今在宁德一带百姓中还流传“林尚书当官,百姓免交皇粮”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天顺元年(1457年)林聪还奉旨前往山东赈灾,针对当时灾年未过又催欠粮和征粮的情况,他提出:“如是上年曾遭水旱贫民,曾经给粮赈济去处,亦行暂免追征还官。”并要求地方官“劝借措备牛具种子督民耕种。”由于林聪措施有力,救活饥民数十万人,回京后晋升为右副部御史。成化二年(1466年)淮南、淮北发生饥荒,林聪巡视后,奏请朝廷借贷漕运粮食,用来拯救饥民,百姓对他无不感恩戴德。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爱民的好官,百姓自然会感激他,还会口口相传,代代怀念。林聪逝世后,人们在京城、省城和县城为其树坊建祠,县城的文庙还塑有林聪神像。在七都林聪老家立起冠英坊和都宪木牌坊,还建有少保祠,纪念林聪。在林聪祖祠“恩荣祠”内悬挂着当年名人题写的“世沐恩光”“聪明正直”等匾额,光祖耀宗,连子孙后代也沐浴其光,感到荣耀。

如今,50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林聪。他的许多故事,还在宁德乡里坊间传颂着。这正应了那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好,人不朽!这也是这本故事集给我们的最深印象,也是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林聪的故事》已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叶著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