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文化诘问》

2017-08-08 10:46 来源:宁德网 柳智勇

宁德网消息 (柳智勇)

二十多年前,身材魁梧的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以他的心灵营构的文学世界让我流连忘返,而今他又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先觉者的行动让国人瞩目,让我无不神往于作家“大冯”以接地气为心脉,跃动在中华大地皱褶间行走的人生风景。

略萨说过,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视野。独具文化慧眼的骥才先生在八十年代就是我国文学界寻根小说和文化小说的一员“要将”,其诸多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他在现代化背景下对民族根性的反思。九十年代,面对生活在迅急现代化的嬗变中,我们文化正处于困境之时,这又引起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而进一步对人类文化作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文化诘问》一书,正是他以知识分子的文化眼光,穿透时代文化镜像,追寻精神生命和历史价值的心路历程。

因之,他出自于作家的立场,从以实际行动实施城市文化保护着手,进而启动和施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十年的奋力苦战中,还深入田野调查,从而获得思想和灵气,不断用精美厚实的文字呈显丰硕的文化价值成果,因而印证了田野的渊源博大和民间的深邃伟大。

也许人们不解骥才先生,为这样的“独行侠”似的“剑走偏锋”的行动感到不值,惜之这种放下写作和绘画的高雅创作,而转向于做这种民俗文化的“手艺活”不足可取,殊不知,这正是他迥异于常人的文化眼力之处,因为文化深处的历史价值和精神特性,需要有眼力的人才能发现。而他从文学转化文化,从表层上看直面的对象变了,其实,正是他从作家的更本质意义上对现实的契入以对民族精神和人性的关注。

他说“对于历史生命,如果你不能延续它,你一定要记录它。因为历史是养育今天的文明之母。如果我们没了历史文明——我们是谁?”源于内心诘问无疑是成为他持守的一份定力,当造访者问及他在十年的抢救民间文化的纷繁且重轭的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他说最大的压力是每一分钟都有一批民间文化死掉……

由此可以想象,这难度就如修建一座文化万里长城的浩大工程,要面临着多少揪人心魂的难事,这如天天要遇到拨打120的紧急呼救……而这“抢救行动”现场中他和团队队员们要遇到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困苦和寒心酸泪。为募集抢救资金,他挤时作画募捐,竟然手指都画得骨节突出;有时为能及时救获价值可观的文化遗产,不顾作贱之嫌,屈尊“下跪”某些“有钱人”……由此,一个“行动知识分子”的精神姿态,无不令人动容!

中华根性文化,需要以天地立心。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有以人类的文化视野,洞穿历史的眼光和社会良知的力量,才能在时代中不负责任担当。骥才先生已年逾古稀,仍以拓荒牛般不知疲倦的践履“大冯”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写作是为个人立言,抢救民间文化是为民族安身立命而战。每当思及,我眼前总是浮现这样的情景:在浩茫天地间,大雪纷纷压境,蓦然,在前方不远处,忽现数点梅花傲雪绽放……我不禁吟诵着“数点梅花天地心”的诗句,然而,这仅仅是因她独自站立成生命的傲然之姿?和一种自我的审美之境吗?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文化 骥才 抢救 作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