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网红”老余
“小陈,你寄给我的书放哪了呀?”
早晨,电话里又传来老余那熟悉的声音。
老余,蕉城区八都镇的本土“网红”。
他是一名村会计,六十多岁,个子不高,小寸头夹杂着些许或灰或白的头发,皮肤黑黝黝的,又长又粗的眉毛下,闪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他时常穿着略微发白的灰蓝色上衣,骑着一辆摩托,风风风火火地往银行跑。
先前,我在基层担任柜台长,他是我接触最多的客户之一。当时,某项业务需要对公客户提供相关的电子清单。这对农村人而言,着实有些难度。不少对公客户念叨:“我们都没读过多少书,哪里懂得做这个。”老余作为村会计,倒是挑起了他们村的大梁。他说自家有电脑,只是孩子们都不在家,没有人可以请教。我想了想,就临时做了一份简单的图文教程。老余看了看,眨了眨眼睛,说:“有不懂的,我再问你。”
于是,我时常接到老余的来电。其实,我是个急性子,但是面对这个勤奋的老余,我也不由地多了几分耐心。有时候实在太忙碌,我就歪着脑袋,耸起肩膀,夹着手机,给他讲解。
老余没有电脑手写板,只能自己敲拼音。干农活游刃有余的手,在键盘上“步履艰难”。偏偏又有不少难以拼写的汉字撞了上来,他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在手机上把字写出来,然后用百度搜索出拼音,再在电脑上录入。
某一天晚上九点钟左右,几只蚊子在营业厅兜来兜去,单位的电子邮箱叮咚叮咚地响起。我撂下手中的材料,打开邮箱——是老余的邮件,十来份电子文档,总共200多条清单。
沉闷的空气中漾起一丝丝淡淡的风。事实证明,这段日子,我的“远程教学”并没有白费。欢喜之余,我告诉他,其实这些文档可以组成压缩包,然后一次性发送。“压缩包?”电话的那一端是老余的疑惑。这个名词对于他而言确实有些陌生。我当即用手机拍了一个小视频,向他演示。“我琢磨一下。”老余说。十几分钟后,他竟然真的发来了一整个压缩包。“这次学会了,以后就懂得用了!”他的言语里带着几分喜悦,“咱只要肯学,都能学得会。可惜现在年纪大了,要不然倒退个几十年,我还能多学点东西呢!”
后来每次有客户抱怨做电子清单太难,我就立马晒出老余的例子,还在朋友圈里实时播报老余的学习进程。渐渐地,客户群体里,还真燃起了一股“学习热”。有的客户还学会了直接用手机操作电子文档。而作为学习模范的老余,也成了八都镇的本土“网红”。
某日,“网红”老余又一次赶到银行。现场客户众多,他的出现引起了小小的骚动。而他本人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我问他有什么事情。他看了看我,又低垂着眼睛:“老是敲拼音太不方便,我想去弄个手写板,顺便再买个U盘,但是……我不知道去哪买。本想找你帮忙,可看你这么忙……”我笑了笑,打电话帮他联系了一家文具店。他一个劲儿地说谢谢,然后又骑着摩托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工作日复一日,许多人和事一点一点地改变。
七月,我接到省联社的通知,得知自己通过后督中心的面试,将到福州工作。老余听说了这个消息,从村子里赶了过来,黝黑的脸上挂着密集的汗珠,灰蓝的衣服也因为汗水的浸润而深了一个色阶。当时,我因为交接的事而忙得不可开交。他说了两句祝福的话语,就匆匆地离开了。
人总是在不断地往前走。
原本以为自己四年的工作经验足以应对新环境的挑战,到了后督中心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懂的东西真的很多。看看周围优秀的同事,有时候我真有那么几分焦灼。“咱只要肯学,都能学得会。”想起“网红”老余的经典名言,我又默默地在心底给自己鼓劲儿。
上周回宁德,我捎了一本书给老余。告诉他有空到镇上领取。
“书拿到了吗?”
“拿到啦!回家慢慢看!”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