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章允芳/造秤人

2017-08-22 20:10 来源:宁德网

在霞浦城区一条不大的巷弄里,有一家店面简朴的木秤店。店主范发增,六十开外,一脸慈祥耐性的样子,时常一面忙看手中制秤的活计,一面回答来客的询问。

范发增说,他祖籍寿宁,其太公有一手打铜的好手艺,但生意不好。有一年,太公挑着担子到江西谋生,遇到一位造秤师傅,这师傅很想学打铜的手艺,要太公教他。同时,此人也将自己的制秤技艺传授给太公。回乡后,太公认为,打铜不如造秤更易于维持生计。遂改行造秤,便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到范发增儿子,整整五代人传承制造木秤工艺。

制造木秤是一件非常细腻烦琐的工艺。首先,备料就要找到“赤玲柴”,只有它可以作秤杆。有了“赤玲柴”,再取直,烘干,推光(手工推光,费时更多),核准,取头尾,包铜皮,定位,钻孔,下纽(头纽、二纽),定准(秤毫),量尺寸,刻花,钻花(孔),钉花,压花,磨花,擦花,上膝,磨光等数十道工序,才作出秤杆。接着,还要制作秤钩、秤盘、秤砣等,整个制造过程费时费工。一个师傅,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也只能做出三四把小的秤杆。眼下售出的价格,按秤的大小(从2市斤、6市斤至200多市斤等不同规格),售价从30元至300多元不等,除去各项材料成本,所赚工钱十分微薄。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近几年各商店、摊贩均使用电子秤,计算钱款比较方便,木秤渐渐被冷落,从事制秤的人越来越少。从前霞浦城关就有四家,现在仅存范师傅一家,他认为,木秤虽然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总还是有人需要的,所以一直坚持。他从10岁随父学艺,14岁就能独立造秤,已经半个世纪。现在,他已把精湛的手艺和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了3个儿子。

诚实是为人之基,认真是做秤之本。数十年来,发增师傅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做秤。他清早六点多就开门,收拾店面,准备材料,饭后就开始工作。由于他造的秤质量可靠,秤物准确,一直受消费者欢迎。一些家庭主妇慕名找到这小弄来买一把小秤,以防所购物品短斤缺两。有的村民进城,捎带一些土特产销售,就会带把小秤。小商小贩去买的也不少。还有海上养殖,鱼排买卖都需要大秤,不时就有人定做大秤。毗邻的福安、福鼎、蕉城、柘荣等市县,也有商家来店批发。因此,范师傅的木秤还是很受欢迎的。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木秤 造秤 太公 秤杆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