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梅/静静的祖龙
祖龙是静谧的,人们在地里静静地劳作,在村中静静地休闲,静静的乡间石板路,悠闲的鸭子隔着竹篱笆懒懒地晒着太阳。这里200多户人家,房子依山而建,入目皆是黄墙黑瓦,黛瓦层层叠叠随山势缓缓铺设开,像极了龙的鳞甲。
走进祖龙,缘于闽越书画院的一次写生活动。一行3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直奔祖龙,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地打破这个小村庄的宁静,让她沸腾起来,殊不知,她依然宠辱不惊,恬淡、从容、安静地坐在半山腰,似乎被施了魔法似的,我们原本骚动的心也渐渐静下来。庞大的队伍分散开,洒落在村头巷道、犄角旮旯,大家用画笔、相机、手机找寻能触动自己灵感的沸点。
祖龙村曾名后山、初垅,旧时隶属寿宁,1955年划归周宁管辖。祖龙自古便以茶出名。据《寿宁待志》记载:“政和里七都二图,三甲,南门,离城六十里,住初垅。军户。出细茶。民淳,耕织。”祖龙老茶园位于海拔1100米至1200米之间的山上,占地面积300多亩,有100多年历史,经过几次大火烧毁后又重新发芽,曾荒废许久,变成杂草灌木丛生的“野茶”,后蒙祖龙乡贤吴万利先生等人开辟修整,现今茶树高5、6米,其中最大的茶树口径约14厘米。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当热情的主人用粗瓷大碗泡着纯生态的精细手工茶端给你时,我不禁为祖龙人淳朴而淡定的奢华所动容,这是独属祖龙人的磅礴大气。
祖龙村有一棵据说是全国最大的桂花王,四季开花,三株环抱为一体,树干底部直径达80厘米,枝桠密密麻麻地伸向天空,宛若一把撑开的绿色大伞。茶余饭后,村中的老人就着石台阶坐下,闲话家常,孩子们在树下追逐嬉戏,那笑声摇落一季桂花雨。在桂花王边上有一座很特别的老房子,走进大门,你见不到原本该有的大厅,只看到一条狭窄而悠长的走道,有点儿像大轮船的布局,两排圆柱子镶嵌在木头墙壁中,不时冒出一道道门。据祖龙村民理事会的周发淼先生介绍,这房子里有130多根柱子,最热闹时住着26户人家 120多人。与土楼一样,这座房子包容性很强,虽说里边分割得跟我们现在的楼盘功能有点相似,但那种其乐融融、亲密无间的生活情趣还是迷漫其间,让人心驰神往。无法考证当时建造这所大房子时人们的初衷,许是经济拮据,许是亲情所致,又或许是地处偏僻所促成的守望相助,我们不得而知。站在过道上,闭上眼睛,让思绪穿越,一幅热闹有序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家家户户似乎没有秘密,边吃着饭,边听着隔壁那家数落孩子的声音,不时还可以为人家的孩子辩护几句,拿自家的孩子安慰一番。知道哪家今天有好吃的,知道哪家孩子今天不舒服了,知道哪家的什么亲戚来了……虽不富裕却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只是静静站着,暖暖的感觉像是珍珠泉里的泉水,一颗赶着一颗往上冒,串成一串幸福的涟漪。
村子下方是一片竹林,一片让每个去祖龙的人都流连忘返的竹林。虽说是竹林,但重点不在于竹子,而在于竹林中三棵4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和9棵同样年份的柳杉,其最大的胸径达1.8米,树根盘曲遒劲,隐隐显露出它们悠远的资历,就像龙的獠牙。苍劲的古树与青翠的竹子相映成趣,像一群好友,相濡以沫。
当享受了村中的慵懒休闲时光后,我们就该一起去龙井探奇了,切实触摸祖龙那热血沸腾的脉动。龙井在距村约一公里的河谷里。清澈的溪水欢快地在河床上奔跑着,在悬崖前戛然而止,正为看不到她纵身一跃的英姿而遗憾时,村民告诉我们可以从旁边的山上绕下去。我们沿着右边的一条小路继续前行,路面只有一尺多宽,由于山势原因,左手边是深深的河谷,即使透过树缝看着,也让人心惊。走到一处石壁前,我们沿着右手边的一条仅供一人通行约二三十米深的裂缝往下攀爬,不算长的一段滑行,但也让几个同行的人一路尖叫。河道比较狭窄,一条瀑布冲泄而下,形成一个深潭,这就是龙井。据《政和县志》记载,祖龙的龙井被誉为“官潭圣井,海记龙王”。 或许是缘于人们常来这儿求雨、祈福时她的灵验,或许敬佩溪水奋不顾身一头栽进龙井的勇气与胆量,好几个人都装了一瓶瓶龙井的水准备带回家。龙井往下,又是一个瀑布,但由于两旁都是比较光滑的石壁,相对比较危险,村民们没再往下开路。
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祖龙汉子既具有祖龙村内敛、沉稳的安静一面,又兼具龙井勇于开拓、敢于拼搏的澎湃激情。在战争时期,他们中很多人曾经勇敢地走在革命队伍的前面,用生命书写英雄的篇章,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烈。和平年代,很多莘莘学子静下心来埋头苦读,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祖龙像一块温润的玉,惊艳不了你的时光,但却可以温柔你的岁月。捧一杯香茗,随着袅袅升起的腾腾热气,让我们静静地、静静地品味…… (题图摄影 叶林萍)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