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源/“礼门”一路尽风景
陈峭云海---钟陈灼--摄
“叵要居仁宅,先须入礼门。”承蒙清·张载之诗意文心的启迪,便有了“欲得周宁景,先行礼门乡。”的得意心语。
礼门乡这礼门之名是否源于礼门义路中的礼门,我没去刨根问底,但得此佳名,可想出这代代生息的纲常秩序,耕读传家的礼门义路。他们礼在生活,晨起除尘备炊,夜宿清灶安门,邻里相望,亲戚相周;他们礼在敬天畏地,岩洞安殿,指树为神,滴水当甘露,保护着这方山水。礼,不仅为这方山水留下了纯朴民风,也守下了天造地设的许多原始大美。礼门有陈峭鸳鸯溪、蝙蝠洞、滴水岩、后笼大峡谷等等。这些景观以自然之态,守仁智之道适四时之容,守原始之貌通古今之变,风传天籁,云涌天光,泉流古音。走进礼门,真正一路风景。
陈峭鸳鸯溪。他是一川尽展侠骨柔肠的胜景。他以千仞峭壁挺起一幅千秋不催,万钧不倾的侠骨。映日和颜,日落冷峻,与对岸的悬崖日日相望,夜夜相守,借震壑瀑布之音相互对话,凭谷中壶口虹桥传递心缘,彼此虽然都高昂着岩头,但一样把侠骨柔情透到溪谷,共同呵护着多情的鸳鸯溪,溪里的潺潺水声永不停歇地讲述着侠骨里似水柔情。鸳鸯溪的景在岩上,情在水中,那里的每一块石头,各具形态都有了生命,那里的每潭水,每一道泉都有演绎着多情的故事。
然而这些仅仅是陈峭大景中的点缀之笔,即便笔笔鬼斧神工,但比起那千山逐浪云海日出的大景观,只当是一盆之趣。君若能赶个早,沐浴凉凉山风,采撷一路野香,伴着一夜不停的蝉声,登上陈峭观景楼看日出,便觉视通日出之处,情漫群山之间,若能遇云填山谷,日出其里,那便是云海耀光,光茫万丈,在这样的大美中,身披金光,思绪腾飞,千山俱在足下,多大的江湖也难容这颗侠心。此时再返顾身下的鸳鸯溪,自然会发问情为何物,情在何方?我仿佛顿悟,情就是侠骨中的柔肠,情就在侠身中的腋窝下,一触手便咯咯发笑。笑声中传出的便是陈峭、陈峭。
溪山蝙蝠洞。我多次到这里,一为惊奇,二为引思,三为外人道。这分明是生命之门与生命之根有机相融的自然杰作,为何偏偏称为蝙蝠洞。是不是礼门人认为象形托声有伤大雅呢而取其意而呼,蝙蝠、蝙蝠,遍福四方。礼门人的解释是因为洞内栖息着上千只蝙蝠而得名。想想也说得过去,居者为主,游者皆客,以主为居舍之名,天下多着。但我依然不愿意这样传名,屋舍可以易主,蝙蝠可以迁居,可这天下人无限崇拜的生殖繁衍之图腾的本意,永世不绝,礼门人一样崇拜。他们一样传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样以鲤、石榴多子为吉祥。念到斯,自然又想起了《道德经》中的“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的经传。大概持礼之人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谈牝谈根有伤大雅。
自然之道实为无俗无雅,生命繁衍即为天职,故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就是蝙蝠洞永远的福祉,他让这方山水世代泽长,让这方人大礼归于自然。取竹筏进入洞中,洞幽空旷,生命之根立在洞中内侧,虽断尤连,断的是俗欲,连的是绵绵若存的生命之源。参拜天造地造的图腾,再乘竹筏出于生命之门,让人真切体会自然的玄妙。礼门、礼门,玄牝之门,生命之门,大爱之门。
八闽首景滴水岩。岩为金石洞为宫,金生慈水滴甘露,礼门里的滴水岩,可是释家圣地。天下名山僧占多,这滴水岩成为释家圣地,自有因果。相传北宋年间有山民上山采草,不慎从岩顶跌下,从这百丈悬崖落下,纵有攀猿之敏捷,也难脱一命呜乎,山民跌下休克了,可他是在清凉中醒来,感觉自己是做了一场梦,他舔了舔唇边的甘露,睁开眼才知道自己是从岩顶上跌下,那甘露正是从岩上滴下,正滴在自己的双唇中。他爬了起来,挥挥手,手动自如,蹬蹬脚,有力无痛,原来自己毫发末损。心想一定是菩萨救了我,是这滴下的甘露救了我。拨开丛草,发现有一个偌大的山洞,他走进洞里,立即折青当香插下便拜,口中念念,菩萨保佑,菩萨保佑。他回村后把这事传开,村里人便纷纷至此求拜,便取名为“显圣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圣岩”菩萨灵验四处相传,朝拜着络绎不绝,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附近村民集资建寺,历经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多次重建。在这宽20余米,高25米许的洞内便有大雄宝殿、僧舍、山门等建筑。
寺不寡见,岩下建寺也不鲜闻,然而百丈悬崖终年滴水,丰水不瀑,干旱不枯,来无踪,去有痕这才是奇迹。更难得山如狮卧,洞张狮口,而这大开的狮口则梵音不绝,念来了天下太平的秘咒,这又是一绝。怪不得有人立碑“八闽首景” 。
俗事多烦忧,世事多艰辛。滴水来醍醐,洞中悟三生。随一级级石阶攀登,得一丝丝滴水清凉,站在洞口,回顾来路,便觉视野开阔,眼下水库风来起波,满山树木风过静绿,我为何烦,汝为何忧,又为何艰辛,不就是一阵风吗?摸摸岩壁,撑开掌接一滴甘露,一切自在清凉。
《春秋左传》曰:“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依此,得礼门,便得一路风景。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