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两位老人
今年初,我受单位委派,参加了保障房跟踪审计项目,让我认识了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那是一个阴雨霏霏的上午,我们审计组一行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行车10多公里,然后踏着泥泞不平的小路,翻越5公里的山岭,好不容易才来到偏僻的某山村。
站在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倾斜着、已成危房的老宅。土木残墙,屋顶破损,四面漏风,地上还长满了墨绿色青苔,荒芜简陋得不忍直视。老宅旁边则码着一座新盖的一层水泥平房,或许是因为对比衬托,使这座原本普通的水泥平房显得特别亮眼。
村干部介绍,这新、老房屋的主人,是一对母子,一户特殊的保障房受助户。儿子85岁,满脸沧桑,布满皱纹;而他的母亲已经105岁高龄,有点佝偻,精神还算好。走进他们家,村干部立即向这一对母子介绍审计组的身份和此次来的目的。两位老人听完后,显得格外激动。老奶奶一边让年迈的儿子马上去里屋找建房收据等材料,一边扶着窗台,一颤一停顿地走到我们身边,搬动椅子,一定要拉我们坐下,还一个劲地问我们渴不渴、饿不饿,像面对亲人一般。
说实在的,颠簸了一段路程,又步行了很长一段山路,确实有点渴,也有一点饿,但我们不敢给老人增加负担,连忙说,不渴不渴,饭也是刚吃的。毕竟来这里,我们更关心的,是他们母子俩在新房里住得是否舒适、保障房补贴是否到位、补助金是否足够,以及有什么新的需求等等。
询问过程中,他们母子俩始终十分配合,像竹筒倒豆子一般应答着,还掰着指头清点着谁曾经帮助过他们建房子,哪一位干部来看望过他们。这些,他们都记得一清二楚。盖手印时,老奶奶担心只按自己的手印不够,硬是拉着她的儿子在调查表上按手印,以示认真负责。
办完相关手续后,我们离开她家。老奶奶和她的儿子看我们走出大门,立即拿了一包东西,步履艰难地追出来。我以为他们还有什么事情要告知,赶忙停下来说:“老奶奶,您慢些,走这么快,危险。是不是还有事情吩咐?”却见她慈祥地说:“没有没有,看你们忙了一上午,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儿子刚蒸好几个饼,味道很好,给你们尝尝。”她一边说,一边颤悠悠地递来两块还冒着热气的饼,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哪怕我不收下,一再说:“你拿着,趁热吃。”还不停地感慨:“现在国家政策好,我和儿子能住上新房子,全靠国家发的这一大笔补助金。如果没有补助,我们早已无家可归了。”她一边说,一边指着那座再也不能住人的破老宅。我接过两块热乎乎的饼,扶她回屋,并把两块冒着香味的饼放回到她的饭桌上,嘱咐她走路小心。老人看我把饼还给她,一个劲地对我们说,你们不要嫌弃,就把饼收下吧!看我们婉言谢绝,执意不要,她显得手足无措,不停地说:“谢谢国家!谢谢你们!”声音有些哽咽。我们离开许久,他们母子俩仍然站在门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
在那一轮入户调查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件小事,但在我的心中却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直到今天都不能平息。俗话说,小事见真情。从小事里,我们可以感悟,老百姓是多么朴实善良。国家给了他们补助金,他们感恩戴德,不仅感谢党和政府,还感谢来看望他们的干部和工作人员。
我想,我们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职人员,但在基层,往往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怎能可以不好好做人好好工作呢?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