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白荣敏/我的教师生涯

2017-09-12 10:45 来源:宁德网

7

弓人之子常为弓。在我们农村,几代人已把那一亩三分地翻了又翻。可父亲拧劲儿让我上学,我终于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师专生,跳出了“农”门。弓人之子不为弓,农家孩子去做了教书匠。

张中行先生说职业:“如果环境容许选择,那就有如到餐厅点菜,应该点自己喜欢吃的。”通过努力,我进了餐厅,点了我喜欢吃的。这道菜用“教师”(职业)加“中文”(专业)炒成,熟了后唤作“中学语文老师”。

竟然是回母校教书,在一个海滨小镇。

小镇地势逼仄,学校在半山腰,房子不多,树多,校园曲径通幽。学校分给我一个9平方米的小房间。在一层,窗外一通道,连接教学楼与小食铺,淘气的学生经过,往窗户里塞水果皮、糖果纸,原因是通道有卫生检查,而老师的房间没有。秋高气爽,冬寒风燥,相安无事。翌年春天,地板返潮,如馋家伙的口水,生生不息。怎么办?买两张草席当“地毯”,下垫一层塑料薄膜,防潮问题得以解决。此举的直接受益者为师专毕业时带回来的图书。古今中外先贤大师们得以在我的房间里安心快乐地呆着,而不会有患风湿病的烦忧。

快乐是一种心情,难以定义。至少不要像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进而敌视甚至挑战自然和天命;这样就好些,我相信以苦作乐便是积极人生的常态。学校年轻教师多,一人一月百来元工资,以校为家,充实自在。那时还没有找到女朋友,大量的时间就着啤酒读书,感觉两年制的师范专科太短暂,读书渐入佳境时,就要离开了。于是到了教书的单位,不愿意“踩刹车”。这读书的惯性恰好影响了自己的学生,大抵学生们觉得语文老师爱读书,不会面目可憎,可以信赖,可以亲敬一些。那时的农村学校,没有图书室,久而久之,爱读书的同学们便自由出入我的房间,还两本书来,再借两本书去。我没想到,这喜欢读闲书的氛围和效用,直接使我所教的语文学科的成绩受益。这“歪打正着”的快乐语文“教学法”,我也是离开教学岗位许多年后才从当年的学生们身上看出来。前些天还有一位在中学教语文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初中时很喜欢生物的,高中语文被你教了三年,最终选择了中文!”

钱钟书先生说,有学问能教好书,只说明你有学问罢了,没学问而能教好书,这就是本事了。当年初上讲台,先不说有还是没有学问,看着黑压压一片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男男女女,目光全粘在你的脸上,就紧张地说不出话来。还好,年轻人的心相通,不久就交起了朋友,关系一融洽,他们原谅了我的不足。跟学生交朋友,其实颇符合教育学原理,按教师的行话,叫做“与学生打成一片”。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没学问而能教好书”的一种本事吧。我常以已经去世的母校语文科施老师勉励自己。记忆里,他从不大声呵斥,与我们平等相处,尊重我们的人格,乐于写“下水”文章,在课堂上一起分享师生的习作,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得了我们的尊敬。教书以后,我深深地懂得,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施老师去世时未及而立,少年心事,人生宏图化作一缕青烟飘入茫茫时空,惟余一张和善的笑脸铭刻在我的心中,我想,这张和善的笑脸就是教师洁白灵魂的象征。

祸福相依,利弊相生,是生活的辩证法。农村中学,对升学率没有很高的期望,就给教师的自由发挥留下余地。我少了一些分数评比的压力,就有机会多给学生一点“人文关怀”,讲一些诗经中的爱情、梁实秋的幽默,来一点三味书屋的读书法,或者干脆就到野外上作文课。本人是“应试教育”挤压下的产物,早厌烦了段落划分一二三和文章做法abc之类的教法。在这一点上我体谅学生,同时为不违心而感到庆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和培育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美好的人性因子,而语文课(或是语文科)是最好的途径和载体。或许是为了应试,我们善于把一篇那么美的文章进行支解,用碎片的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点,以为这就是学语文的捷径,结果令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外依样画葫芦地读文章又索然无味。鲁迅先生说:“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学生纯洁的心灵和思想家高尚的理想都值得我们珍视。

还是回到快乐,就不能不说到自由。自由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即没有自由必不会快乐。就我的感觉,学校比机关为年轻人提供的自由会大一些,自由大,快乐就水涨船高,因此我怀念我的教书生涯。前门港里抓螃蟹,后门山上摘枇杷,是身子的自由与快乐;一碟花生,两杯热酒,几位同道,无拘话题,是心灵的自由与快乐。何况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们相处融洽的学生。也许就是这种无拘束的自由的氛围和生活态度,获得了学生们感情的共鸣,也为心灵的启悟留下了空间。自由而快乐的语文为学生们的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子,基于大量阅读基础上的考试应付,就不是太难的事了。

教师的天职是培育人,塑造人,其工作极其复杂艰辛,而中学语文课堂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和拓展精神自由空间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非在这个岗位呆过的人不能领会。我要感谢我的教书生涯,它使我在此后的生活中,能尽量以人文精神思考自己的人生和身边的物事,能以一份淡泊和从容对待生活,能以尽量关切的目光对待别人特别是年轻人;也使我在离开教师岗位多年之后还有特别的意外收获,那就是,不管在逢年过节还是路边偶遇,都会有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在耳边响起——

老师,您好!

责任编辑:叶朝玉

关键词

学生 语文 教书 教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