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华/战争与和平时代的情诗
——读蔡其矫《莺哥海月夜》
莺哥海是海南岛西南端的一个突出犄角,面临北部湾,西面和南面环海,万顷碧波荡漾,风光无限。1956年秋天,蔡其矫到南海舰队深入生活,妻子徐竞辞获假同行。他们曾到莺哥海赏月,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不久,蔡其矫就在海南岛写下这首献给妻子的情诗。
1938年,为了挽救危难中的祖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不远万里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救国。同年4月,20岁的华侨青年蔡其矫也从印尼的泗水历尽艰辛来到延安。之后,蔡其矫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的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当教师。徐竞辞则是1938年8月从天津奔赴延安,但在长途行军中掉队,留在河北阜平县。1940年,徐竞辞到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读书。两人在华北联合大学相识后,因为有共同的感情基础,于1943年在战争的硝烟中结婚。他们都是富家子女,为了祖国的命运,抛弃富裕的生活参加革命,因志同道合走到一起,成为战友,成为同志,是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一对革命夫妻。
这首诗采用二段式的比较结构,带有明显的宋词章法特点:上片情景交融,下片在比较中抒怀言志。
和你并肩坐在海边沙丘上
看那高处灯塔的黄光时明时灭
像是欢喜的心跳
在你的眼瞳中
也有远火在燃烧
起落如风吹烛摇
而海天之上则照着一轮明月
以和平的光辉将我们笼罩
上片,蔡其矫以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调,写与妻子并肩坐在月夜莺哥海的海边沙丘上,欣赏高处灯塔的闪烁光芒。诗中没有明写夫妻之情,只用一个比喻,把灯塔时明时灭的光亮,想象成“像是欢喜的心跳”,感情尽在不言之中,是间接暗示的比喻手法。接着写妻子月夜下明亮的眼睛,仿佛有“远火在燃烧”,从而联想起他们在战争岁月里充满理想的青春和爱情,但在诗中诗人没有具体展开,只是点到为止,埋下伏笔,这样就形成上片与下片的内在呼应。
接着再回到莺哥海的月夜:“而海天之上则照着一轮明月/以和平的光辉将我们笼罩”。灯塔的光、妻子眼瞳中的远火、海天之上的一轮明月,从近到远、从低到高,最后拓展到海天月夜的大空间,境界出矣。但诗人并没有详尽描绘海天月夜的美好景致,而是“以和平的光辉将我们笼罩”,作为上片的总结。明亮的月光,照在他们的身上,变成“和平的光辉”,以这种特殊的、异样的感觉,非常准确而精微地写出了这对经历了战争年代的夫妻此刻的独特体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读者,很难体会这种弥漫着硝烟的爱情,更难体会什么是“和平的光辉”。
“笼罩”一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我们”——这对在战争中结发的革命夫妻,经历了长长的战争年代,特别珍惜、特别享受眼前和平之夜的美好月光,享受那种全身心沉醉在月光中的幸福。上片开始是仰视,夫妻并肩坐在海边的沙丘上,看高处灯塔的光亮,结尾则变成俯视,海天之上的一轮明月以和平的光辉将他们笼罩。明月仿佛在高远而空阔的海天之上,从上而下,照亮这对海边沙丘上小夫妻的身影,仿佛是为了补偿他们在战争岁月中错过的无数月夜,加倍明亮、加倍地抚慰他们,为之祝福。
因为这样的幸福和幸运,并不是当年和他们一起奔赴解放区的众多热血青年都能享受得到的,其中不少的战友,在残酷的战争中牺牲了。所以,他们特别地珍惜眼下这莺哥海的美好月夜。
回想起那游击战争的年代
敌人毁灭扫荡把我们逼上高山
也是这般的月夜
但有谁欣赏
心中流动着夜寒
眼中有饥饿的火
什么叫战争只有士兵最清楚
这样的事绝不让它再现
下片是回忆战争的严酷岁月,由于日军的不断扫荡,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不得不经常转移,到高山上打游击。同样是美好的月夜,但因为寒冷和饥饿,无法以闲静的心境,欣赏月光的美好。两段式的结构,是一种和平与战争的比较,在比较中,诗人暗示读者,为什么他们特别珍惜和平年代在莺哥海赏月的美好时光。
所以,诗的结尾提出:“什么叫战争只有士兵最清楚/这样的事绝不让它再现”。只有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对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才有切肤之痛。诗人希望和平,不要再有战争,但他明白,必须有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所以,蔡其矫才来到南海舰队体验生活,就是要写保卫祖国海疆、保卫和平的士兵,这也是蔡其矫五十年代写海的主题之一。最后两句,是思想和情感上的一种升华,从夫妻之情,升华到时代内涵,以一种革命理想的内在光辉,照亮这首独特的情诗。
《莺哥海月夜》在艺术上写得自然、亲切,感情真挚、深沉,境界开阔,意蕴厚重。这样充满战争与和平时代内容的革命情诗,是独特而罕见的,值得珍惜。
责任编辑:叶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