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咏/红包红红
春节红包压岁,是由来已久的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专门在年三十晚上出来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被吓着的孩子会头疼发热,接着变成傻子。据说用红纸包着钱放在孩子的枕边可以吓退“祟”,让孩子化凶为吉。“祟”和“岁”谐音,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有了红包压岁的习俗,红包也就和年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我记事起,压岁钱是长辈在除夕晚上把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旁边,让孩子早上一睁眼就看到红包,寓意着新的一年有个新的开端。
那时的生活光景不是很好,红包里的钱,其实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老祖宗自古就有红色喜庆的习俗,红色是吉利和吉祥的象征。
记得老厝的堂伯五十岁时,红包只是两分硬币,但切割成小方快的红纸包起来的方形红包别提多诱惑了。除夕晚上包红包时,堂姐看着我羡慕的眼神,也可怜我帮着包了一晚上红包的辛苦,就提前将我的那份给了我。那晚,我攥着红包甜甜入睡,梦里尽是红彤彤的捡不完的红包。
那时候,我们毫不在乎红包的个数,也不在乎红包的厚薄,在乎的是红色纸张裹着的那份长辈浓浓的亲情,快乐地将那个被祝福过的红包,小心地放在口袋里,虽微不足道,却心意满满。
那时盼过年,更盼的是红包。小小的红包几乎成了童年过年的一种诱惑,一种寄托。而今天,让我对年的回味的是一种颜色,一种纯正的中国红。
传统的红色由原来驱赶怪兽传承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成为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红灯笼、红彩灯、红对联、红贴福、红鞭炮、红窗花、红蜡烛、红米酒、红衣裳、红包……
那时,老屋从除夕开始,厅堂的几案上就点着不息的煤油灯,玻璃灯罩上贴着大红纸,幽幽的红色的光在老屋宽敞的厅堂间闪闪烁烁。厅堂中间放着一口锅,锅里放着各家炉灶间烧过后汇集来的红炭火。还有女孩子头上的红蝴蝶结,穿着的红衣服红鞋子,以及厅堂贴着大红对联的柱子……一厝的红色把年衬得喜庆热闹,给人一个红彤彤的遐想和喜悦,洋溢着悠悠远远的吉庆祥和。
现在经济条件确实好了,红包的发送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着,但我想,无论是以前的压岁钱,还是现在的微信红包,它承载的始终是一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殷殷的祝福。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