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那些事儿
(题图摄影 徐龙近)
小时候跟随爸爸回老家看望爷爷,步行在仕本村往梨坪村的古官道上,每次都会路过廊屋桥。周宁县境内山高林密,汊坑密布,沟壑纵横。那时,过溪涉水全靠桥梁,在与屏南县交界的几个村庄,都遗存着古廊桥的身影。
在民间,人们把廊桥称呼为“厝桥”,或形象地称为“虾姑桥”。在农耕时代,木拱廊桥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行人旅途歇息、纳凉、避雨的驿站。
周宁境内的廊桥始建于明代,现存最早的纯池镇禾溪三仙桥,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斗转星移,不知有多少廊桥或毁于水火、或殁于人为,留下了桥殇之憾。2008年,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县木拱廊桥仅存10座。
伫立于荒郊野外、存量有限的廊桥渐渐老化,或许过不了多久就消失不见了。廊桥建造技艺传承下来了吗?2008年5月,周宁木拱廊桥的代表——纯池镇禾溪三仙桥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加强廊桥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经民间寻查,在礼门乡秀坑村找到了木拱廊桥建造技艺师傅——张昌智。原本以为早已失传的古代廊桥建造技艺终于得以重现。廊桥是怎样建成的?建造廊桥有哪些故事?带着好奇和敬佩,一个雨天,我们走进秀坑村,采访了张昌智师傅。
不善言辞的张昌智师傅一提起廊桥建造,便成了话唠。廊桥建造技艺的话题,在袅袅茶香中渐次展开。
建造廊桥,是村里的大事,建桥过程中很多关键工序如开工、上梁等都需要慎重选择“黄道吉日”。
建造木拱廊桥需要耗费大量木材。其中,栋梁在所有构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选取栋梁相当讲究,要下一番功夫。材木必须长在洁净之地,如附近无茅厕或其他脏物,长相要好,根部外方要有长势茂盛的嫩枝,代表“后代”兴旺。选定的栋梁木的所有者必须合家太平,要父母健在儿孙兴旺。在选定栋梁木和择定砍伐吉日后,要祭祀七天,以示对栋梁木的尊崇。栋梁木砍下后不能着地,由有功名或富贵人士抬下山,用“木马”架着,表示对梁木的敬重。
木拱廊桥拱架合拢是廊桥建造最核心技术之一,是一座廊桥建造是否成功的关键。拱架合拢时,要先将梁木用绳索捆绑好,两岸拉绳索的民工在绳墨一声令下后,同时放开绳索,两岸拱架的梁木便合聚到一块。张师傅讲了一个拱架合拢的有趣传说:某村的廊桥正在拱架合拢,当拱架拉好后,一边的民工过于紧张,犹疑不决,绳墨情急之下,大喊了一声:有老虎下山了!对岸民工大吃一惊,赶紧松手。说时迟,那时快,绳墨这边的绳索也同时放开,于是拱架得以顺利合拢。张师傅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听者身临其境。廊桥拱架合拢的紧张和艰险可见一斑 。
张昌智师傅今年72岁,曾参与建造了周宁后垅桥、川中桥、霍童百步桥等至少5座廊桥。2014年在北京刘妍博士牵线搭桥下,他与德国某公司达成协议,为其建造一座四十多米长的廊桥,于2015年3月已运抵德国安装完成。在建造该廊桥时,张师傅的弟弟张昌仁、张昌亮作为徒弟全程介入,目前已掌握了廊桥建造技艺,接下来,他准备让儿子参与廊桥建造,再培养一个接班人。
在周宁县礼门乡秀坑村,关于廊桥建造技艺最初传承自哪儿,有多个版本的说辞。比较靠谱的版本是:该村某前辈身怀虎桩拳技艺,外出行走江湖,在浙江某处遇到当地流氓欺负一位造桥师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受助的廊桥师傅感恩他的义举,遂把建造廊桥的技艺传授于他。从第一代张新佑师傅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造寿宁县鳌阳镇仙宫桥开始,至2006年第八代传人张昌智迁建屏南县清晏桥的300多年间,秀坑张氏师傅一共建造了包括福建、浙江等地的46座廊桥。多年来,在中国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秀坑张氏师傅,因建造木拱廊桥技艺而闻名于世。
从现代实用的角度来看,木拱廊桥已失去了它原本作为乡间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但是,这些如珍珠般撒落在乡间的木拱廊桥,为小城增加了人文气息,温暖了游子的心灵,也缩短了偏远小县城与世界的距离。木拱廊桥建造技艺这项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知晓。
那天,走出张昌智师傅家门,几位老人坐在石墩上闲话家常。老人安详和悦、与世无争的脸,让人感到温暖妥帖。和大城市的另类时尚相比,这一切恍如隔世。在摩天楼林立、立交桥盘结、公交车嚎叫的城市里,廊桥技艺传承人多像一位隐者?我由衷祈祷,愿廊桥技艺传承人能够安之若素,为久居都市拼搏的人们安置一座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