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寻山不辞远
壶穴石臼群风光
白云山日出
白云山午时莲
宁德网消息 (郑望/文 徐龙近/图)
“白云山……山最高,为闽东第一山。上有庵,常积雪不散。登绝顶俯瞰城邑川海,如在宇下。”(清光绪年间《福安县志》)
白云山,因白云常绕其峰而得名。主峰缪仙峰海拔1450米,突兀苍穹,尤显王者风范。
神奇“佛光”
行走山巅,轻纱薄雾悄然飘拢而来,脚步似乎也飘忽了起来。天风荡荡腾云驾雾,不时有云雾擦肩而过,如入仙境。
当白云山在熹微中露出云端时,云海幻化成玉缎金被,絮浪滚滚。刹那间,只见在距离山巅约百米雾幔中,出现一个圆桌大小含晕宝镜,周边衍射一圈七彩的光环,仿佛一尊“菩萨”半身像,闪烁炫目彩圈。这是仙境,还是实景?欢呼雀跃的人们在山顶跑来跑去,然而奇怪的是不管你跑到哪里,“佛光”都跟到哪里,你用手挥之,“佛光”里的“佛”也伸手挥之……人影投射那面悬浮于云海的宝镜上,让祈祷映现自己似人似佛的影像。正如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关于白云山的传说很多,最神奇的莫过于“佛光”了。历来上山烧香朝拜者络绎不绝,不少人就是祈望佛光的辉耀而去。白云山佛光呈现的频率较高,尤在农历五至九月频繁出现。那净化尘世的灵雾,让每一位有心者在人、自然与佛光中解读生命的真辞。其实,人就是自己的映像。只有心中寻找端正的自己,拥有完美的灵魂。那么,就可能拥有自身“佛光”成像的刹那。
九龙洞府
踏入蟾溪地界,不禁惊叹大自然神工的造化。十几公里的峡谷中,分布着奇特的壶穴石臼群,或缸状、或盆状、或柱状、或壶形、或壁态……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在幽深的涧壑,隐约可见峭壁上的流纹、碎斑模样。相传这里是缪仙公收伏九龙之所,那遗迹一定是九龙捣腾、抓挠的痕迹吧。传说归传说,美丽源于自然。水性至柔,可以穿石。俯首探究,壶穴是花岗岩经历数百万年风雕水蚀形成的。
爬岩涉涧,循着洞口訇然作响的水声前行,仿佛步入奇妙的神话世界。洞府幽暗神秘,布满石幔、石帘、石笋。从石缝“天眼”透射下来的光线,犹如一束手电筒的光亮,照见葫芦潭、玉镜潭、绿潭……涧中的洞、洞中的天、天中的景、景中的潭,曲折回环,水流石转。抬望眼,峭壁上悬挂一条二级瀑布,宛如素练飘空,轻绡垂悬,好一幅自然泼墨淋漓的立体水墨画!走近“洞瀑”,凝视跳跃着的“水之花丛”,真不敢相信这乳泉的纤纤柔力,竟然能雕琢出这般美景来。“灵泽夫人洞”三十六房、七十二林姑洞,多多少少留下滴水穿石非凡的神力。
裁田似锦
登临白云绝顶,俯瞰四周方圆三百平方公里,绵延起伏的山密似涌动的盘龙……
峰与峰之间幽成峡谷,谷与谷之间飘荡云雾。透过云雾仰望山脊上古老的山田,阳光流淌在山的褶皱里,细细窄窄的“巴掌田”,一丘连一丘地铺展极其美的大地的皱纹。
因为山里飘着白云,梯田被云托着,便生动了起来。云中梯田朦胧如梦,人在田里影影绰绰,仿佛在裁田绘景。虽说梯田是古老农耕的产物,然而当今的山民也知道梯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生产粮食。传统的农耕,充满田园牧歌和诗情画意。农耕文明不可能再造,那就为其留一份标本吧。
午时睡莲
《福安县志》记载:“(白云山)上有两池,产莲,玉色,当午开花浮水面,过午即沉,人呼为午时莲。”
盛产午时莲的“天池”,位于白云山后峰西坡冷水寺前。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福安离天最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午时莲为得道和尚倒下的豆蔻所生,故又称“豆蔻草”。瑶池玉液滋润的野生睡莲,其株、茎、藕比普通莲小得多,叶片椭圆形,末端稍尖,花呈乳白色,被叶子合围中央。虽无亭亭玉立的丰姿,然秀洁如玉,煞有韵致。虽少妩媚娇嫩,然馥郁袭人,被喻为“水中女神”。此莲逢午时翩然绽开,似仙女如约而至,伴随噼里啪啦的响声。午时一过,叶卷花沉,超脱尘寰,日日争艳,常年不绝。
天风云涛,雷电佛光。孕育了很久很久,午时涌出玉色微笑。无意招蜂惹蝶,有为求生净土。山高水远留平凡,质本洁来还洁去。生命短暂贵珍惜,容不得胡思乱想。何必过问天池清否,千古美丽主沉浮。真切亦神奇,纯洁才美丽。匆匆一现,启迪人间永恒的向往。天意怜幽草,人间爱小花。向往午时开绽的莲呀,无数骚人墨客便相约登顶结伴而行,总想亲眼目睹一回那花开的神秘一瞬。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