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挖笋记

2018-03-18 09:03 来源:宁德网 缪华

宁德网消息 (缪华)

被妩媚撩人的春风稍稍挑逗,这厮就经不住诱惑,顾不得沉潜多年养成的矜持和克制,纷纷争先恐后地从地下呼啦啦冒出,一下子站满了整片竹林。那场景,让我想起经销商在台上推销产品时说到送礼物,台下立马就站满人群的场景。

我用了这么个不恰当的比方,是想说明那厮心有灵犀、不约而同的聚合力。估计你也猜出我说的这厮是哪个了,不错,正是竹笋。

当然,我这么开头,也是为结局做个铺垫和呼应,但没想到这么形容它,报应还来得真快。

我生活的闽东属丘陵地带,满眼皆绿。丰茂的植被郁郁葱葱,青绿的竹林是一片大面积的青山风景。和其它乔木相比,竹还有个妙处,那就是可食用。当它的芽藏在地下或者刚冒头的时候,有个让食欲大开的的名字,叫“笋”。它是一道味香质脆、可口清爽的佳肴,在中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诗经》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由此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慧眼识笋。

不但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古人一样很看重竹的。宋朝诗人苏轼曾写过一首《於潜僧绿筠轩》,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喜欢竹子的心情跃然纸上,他宁可不吃肉,也要有竹为伴。其实古代的高人雅士,喜欢竹的何止苏东坡。诗圣杜甫在《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写道:“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还由于文人的提炼和美化,竹和松、梅合称“岁寒三友”,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何兄弟急了,他说,你再说下去,笋就长得比你还高了。再不挖,老竹对你也有意见了。他解释说,竹园也好,竹林也罢,竹子的生长环境不能太过密集。阳光被太厚的竹叶层层遮挡,照到地面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清风在密不透风的竹林中走走停停,最后也走不动了。挤挤挨挨的竹子得不到充分的阳光、雨露,谁也长不好。因此,老竹要间伐,新笋也要间挖。他这么一说,我们那点对挖笋的愧疚感立即烟消云散,一致表态:挖笋去!

我们在春光妩媚的四月去往百余公里外的角林村,那是何兄弟的老家。他家有一二十亩的竹林。每年春天,他都会呼朋唤友,上他家的竹林挖笋,免费带走不说,还白贴大家一顿好饭,这简直就是发福利。丁酉初春,何兄弟发出预约,响应者众。可到了出笋季节,一个个因天气、工作等原因一再推迟。他下了通牒,再不去,笋成大竹,尝不上鲜笋,别怪我!众人经不起惊吓,赶紧组队在周末赴角林挖笋。有人弱弱地查了天气,多云转雨。我等均表示,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去,正好用这刀砍笋。

驱车一个多小时抵达角林。下车,大片竹林翠了我们的眼。何兄弟说,那不是别人家的,他家的竹林得走上几百米的山路。我们沿崎岖的羊肠小道一路下行,路边有野花盛开,鸟雀从草丛中飞起,山路十八弯,弯弯有风景,让久居城里的我们心情大好。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进得竹林去,才发现何兄弟的亲朋早将锄头、编织袋等挖笋的工具准备妥当,而且挖了好多笋。看着粘着泥土的鲜笋,我们心生欢喜。如何不把笋挖残,这有技巧。在看了行家的演示后,我们下锄。我生怕将笋拦腰切断,总是小心翼翼地开挖,浅了,挖了个皮毛;深了,费了好大的劲才起了一颗笋。看来,挖笋不是我的强项,那就剖笋皮。

笋皮是在竹林里剖的,用锋利的刀在笋的表层割出一道深痕,然后双手一掰,一颗白嫩的笋从青绿的笋壳中脱颖而出,既减轻外运的重量,又看到笋的品质。不一会,笋在我们的面前堆成小丘,众人分工合作,有人挖笋,有人剖壳,有人装袋……还有人端个相机拍摄劳动场景,能找个让自己愉悦的事干,都是好事。

累了,坐在间伐倾倒的竹竿上,听听鸟语,说说人话。

问起竹林的来历,何兄弟告诉我们,竹是他爷爷种的,几十年过去,竹已成林。传承到他这一辈,兄弟姐妹都在外地,只好请亲朋帮忙照料。竹不挑地也不选天,披霞光沐雨露,春去秋来,长成了竹林。竹多了,间伐就成为了大事。因为没有一条能通车的路,靠人工将竹子扛到大路上,是一件费工费钱的活,只能眼看着竹子越来越多。间伐做不到,间挖总做得到,要不然再过几年,笋疯长成竹,间伐就更难了。

挖笋,对于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每到春天,竹笋破土而出,东一支西一簇,还不安分地窜到路边。这时,最不容错过的,就是挖笋。笋是非常健康的菜品。笋的脾气好,和什么菜都能和谐交往,而且往往是人们对大鱼大肉过量摄入引起厌食首选的抚慰,其包含着清风的爽朗和阳光的热情,让肠胃如释重负。当我们想到笋的无数好处时,劲头又上来了,抡起锄头继续挖。我渐渐掌握了技巧,下锄的深度恰到好处,无须多大气力,稍稍一提,一颗笋像小兔子似地从地里蹦出来,然后,剖皮,装袋……

我们在午饭时分收了工,进来空手下行轻松,出去背负上坡就不轻松了,我们或挑或提或扛或背,他人见我挑担的姿势,惊讶地说,很有模样呀。其实我对挑担这般的农活并不陌生,当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挑担是最基本的活。后来离开乡村,肩头就不再有压力,如今重操旧业,姿势还行,体力却跟不上了。时不时放下担子歇歇脚。这时候,我听到笋们说话了,瞧瞧这些城里人,也是经不住诱惑,看我们妩媚的模样,一个个像见了美女一样,眼都直了,劲也足了,恨不得全揽了去。

我把笋话告诉众人,皆笑翻。大家很大度地表态,随它们怎么说,今儿我们就是拼尽全力,也要把它们给弄回去的,到家,再细细收拾这多嘴的笋兄笋弟。

责任编辑:叶著

关键词

竹林 间伐 何兄弟 竹子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