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上水村
上水村斗笠
上水村古民居
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还保存着近60多座明清砖木结构的古民居,许多房屋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村里路、护墙全由山石铺就垒叠而成,具有十分独特的石屋寨风格,是目前闽东地区传统畲族民居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是传统畲族村寨石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水村现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福建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目前正在打造“百善书画馆”画家村。
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原名水漕垄,后改名“上水”,取名自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水畲族村主要以蓝氏家族组成,据蓝书记和家谱先生所说,上水畲族村蓝氏,于明崇祯五年(1633年),由始祖蓝齐满率家人从浙江泰顺五都沙丘田迁居到福宁二十五六都“水漕垄”(今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繁衍生息。至今,上水村蓝姓畲民已发展到150多户600多人(不含从上水村迁出的),大学生17人。家族留传《蓝氏家训》——“讲奉献,首为公,讲风格,乐助人,勤持家,苦创业”,经世致用,经久不衰的教育着蓝氏后裔。
上水村很美,有着十分浓厚的畲族石文化气息,小溪小桥小石路,青山青石青瓦房;头上蓝天白云,地下清水石上流。村外,梯田层层;村内,歌台凉亭,花草翠竹……
战争年代,上水蓝氏家族积极支持和参与工农红军,不少人为此献出生命;和平年代,勤奋学习,艰苦创业。上水村主要以山区树竹田园农业和畲族传统技艺发展经济。据蓝氏家谱记载,当年蓝姓始祖齐满寻至这里时,见到一处悬崖上有块岩石,上崖流水直冲到岩石上,就像银树花开,而岩下潭内不见水注花,仅能听到“嘈嘈”声,就给它取名为“水漕垄”;又看到西面有小溪逶迤而来,在汇入此潭后向东南流出,观其水法,如“Y”字。祖先蓝齐满是个通风水、敬自然的人,认为,这种地形聚水盘活,赋予村庄灵动之气,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息的宜居之所也。于是,他就带领家人沿溪开荒取地,上山劳动,并在收工后扛回石头修路筑墙建房,修整溪岸、汀步……日积月累,从溪岸延伸开去,石头铺建成了村里的青墙、青路、青屋,恰如陶渊明笔下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优美风貌。上水蓝氏的石建筑体现了对水的敬畏,表现了家族执着要向水那样,发扬“善利万物而不争”,宁愿自己去“苦创业”的家训精神。
在上水,斗笠制作是一项神圣的事。男人在祠堂厅堂制作,女人在外头戴。制作斗笠的竹篾材料必须采用高山上长出的袅竹,袅竹必须是生长两年以上的,还得选择在冬天水分最少时砍下,砍下后只取中间二节约80厘米长的部分;要求材质组织细密,坚实柔韧,富有弹性,破篾性能良好。油纸材料要求浸涂柿浆过的绵纸;还要桐油、水藤等作辅助材料。制作的工序必须周密,从选竹、破篾、浸篾、浸纸等的准备到造型、编织、上纸、刷油、加顶、上飘带等制作,都必须认认真真,来不得丝毫马虎。一个斗笠,需要花费三四天的时间。上水蓝姓畲族斗笠十分轻巧,重量只有汉族人斗笠的一半,直径不过40厘米,窝深约8厘米。窝顶端竖得很高,足足有3厘米,那是象征着凤凰的头冠;垂下的两条红色飘带,很亮丽,那是象征着凤凰美丽的尾巴,从头顶垂挂到肩上,垂挂到胸上,美极了。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水村就曾成立过畲族斗笠合作社和畲族服饰合作社。一到下雨天,无法外出劳动的村民就主动集中起来,集体制作畲族斗笠和畲族服饰。那时,村里制作斗笠的人很多,涌现出了蓝克宜、蓝家吾、蓝阿宝等一大批远近闻名的艺人。如今,上水村仍保留着11项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畲族花斗笠和手工刺绣畲族服装制艺最出名,畲族花斗笠技艺和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蓝寿其、蓝昌玉、吴孙存都被列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几百年来,上水蓝姓后裔不辜负祖辈期望,发扬传统民风家风,奋发图强,刻苦上进,都在不同时代,为国家独立和建设,为家族文化的兴盛,默默的做出了贡献。十世孙蓝进文、十一世孙蓝伏茂、蓝加为为争取独立自由,义无反顾的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裔蓝影工作积极,被选为宁德市政协委员。后裔蓝国荣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修养,靠在外打工赚钱,硬是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培养成为大学生。2012年3月,后裔蓝寿其、吴孙存等10人推陈出新,引入新型经营理念,筹集注册资金310万元,成立了霞浦上水畲族传统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为了拓宽市场,蓝寿其、吴孙存等人还将花斗笠、畲服等带到海峡两岸文博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中国旅游文创产品大赛等展会。上水村的古老技艺,随着这些精美艺术品的走南闯北,声名远播、重焕生机。2013年,上水畲族传统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被评选为第三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上水村开设了花斗笠编织传承班,畲族花斗笠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申遗”项目; 2015年3月,上水畲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成功申请“古畲秀”商标,上水村的“非遗”进入品牌化运作阶段……□ 许一跃
责任编辑:陈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