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陈浩志/思绪东侨东湖

2018-07-28 12:03 来源:宁德网 陈浩志

360截图16290616398151

 

一个春日晴朗的星期天,我悠闲地走在金马海堤,暖洋洋的阳光下,许多人散坐在堤上,大多数人都朝着大海方向,却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一直一动不动地朝着城市的方向凝望,似乎在寻找什么,他黑红的脸,深深的皱纹,一看就知道是经历过许多沧桑岁月。我傍着他坐下,他很友善地向我点点头,我问他,看什么这么专注。他说,人老了就爱找从前的记忆。他用粗粝的手指着前方对我说,从前这一片都是海,那边的大门山、塔山,还有他的村子金蛇头都是岛屿,他小时候就跟父母在这片海讨生活。刚解放那阵,渔船不能到远海捕鱼,涨潮时就在岛的周边网些鱼虾,退潮了就下到滩涂捡蚶、蛏、海蛎,抓弹涂鱼。后来筑堤围垦,这一片成了东湖塘,你看现在又高楼连高楼,都没了原来的模样,平时坐在这里看那边的大门山,看这片湖水跟大海涨涨退退,还能想想小时候的日子。老人那古铜色脸上的皱褶,那遥远的目光,流动着浓浓的乡愁……

前不久收到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编辑出版的《我有幸生活在这里——作家笔下的东侨》,读到林思翔先生的散文《崛起的海湾新城》,他写道:“长期在宁德工作,对于东侨经济开发区所在的地盘东湖塘,我并不陌生,这片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围垦起来的海湾滩地,后来成了安置归侨的农场。由于是由若干小岛、滩涂和港湾组成的,因此呈现出山水错落、湖塘河汊密布的特殊地形,当时的归侨们就耕作于山头下河道与湖塘交错的地块上。”林思翔先生又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每月28斤大米的供应粮食填不饱市直机关工作的年轻人的肚子,于是向东湖塘农场借地耕种粮食,“那时东湖塘的路除了一条通向城关主干道是沙土路外,其余均是海泥砖砌起的土埭,晴天还可以,一遇下雨,泥泞的路面就像地瓜粉蒸的软糕一样,滑溜溜的,脚一踩就陷下去,稍不小心就滑倒。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年轻人推一板车秧苗去田头,结果车轮陷进路坑中,弄得我们又是用手搬车轮,又是用肩顶车身,花了好大劲才把车子推起来。”林思翔先生的记述与那个白马堤上老人的目光一样延伸着稠稠的回忆。

林思翔先生的记叙,让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在“宁德师专”读书的日子。1978年宁德师专寄读在当时的“宁德师范学校”,也就是在现在的“宁德高级中学”的地点,中文班在一座花岗岩石砌的三层楼房的一楼。教室前面是一个大操场,操场连着学校大门,出了大门就是泥土路,一边通往城关,一边是当时归侨的住地。记得当时归侨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小山包,山包上长满菅草,一条两尺多宽的泥路绕着山包过去,便是归侨们的住房,都很低矮,记忆里好像是红砖砌的墙,厚瓦片搭的顶。经常见到很多年轻人,多是男的,他们穿牛仔裤,穿“人”字带的拖鞋,走路时会把两只手插在庇股后的口袋里,楞楞地盯着我们看。那时我们还不知道牛仔裤,看他们穿着感到奇怪,常远远地看着好奇。有一次下雨天,看到他们穿着“人”字拖鞋,踩进烂泥里,那黄土泥很粘,把拖鞋整个吞下去,有一个年轻人把插在屁股口袋里的手拿出来,紧起脚板往上拔,结果人字带脱了,人差点摔倒,我们便笑,他们也笑。我们穿解放鞋,走在这样的路上,也得小心翼翼,有深泥的地方同学都会垫上石块,下过雨的石头滑溜溜,不小心常会滑下去,解放鞋就进了泥水。我当时只有一双雨鞋,因此下雨天都不大敢出校门。回想那两年在东湖塘这片土地上读书的日子,真是思绪绵绵。

2010年宁德师专升格为宁德师院,新师院也坐落在东湖塘,建设的时候,我们约了几个师专毕业的同学一起去看,不开车,特地寻着没有开发的土路走,想找回当年的感觉。路在养殖塘和挖垦种菜的泥塘里绕,偶然一辆摩托车开过便扬起一阵土尘。有的没挖开种菜的泥塘便积满水,乱长着高高低低的杂草,高的菅草会盖过人的头,我们拨开草叶往前走,不时会有叫不出名字的鸟飞腾起来,有一个同学说钻进草丛可以找到鸟蛋,另一同学说你还以为是童年,现在掏鸟蛋也是违法。大家说着笑着,兴致勃勃地在杂草土路间走,忽然一个女同学叫起来,土路中间居然盘着一条拇指粗的青蛇,我说,蛇走蛇路,人走人路,你不惹蛇,蛇是不会惹你的。我们小心翼翼地绕过蛇,靠向东湖边上走,湖岸的草长得更随性,高高低低,歪歪斜斜,杂乱地延伸向波光粼粼的水面,恣意野性。这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原生态的土地,我们都为在城市之中还会有这样的地块兴奋,仿佛回到当年在师专求学的青春岁月,我们一路追逐蝴蝶蜜蜂听取蛙声鸟鸣……有一个同学突然说,这里还是湿地公园!

说到湿地公园,我想起那年去东北,到过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湿地公园。那是一片茫茫的沼泽地,满眼看去草木随意竞长,恣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于的土地天空,无拘无束地高长低爬,有横躺的枯朽树木,有蓬勃的灌木,鸟在随意飞,野兔在闲悠悠地跑,远处什么动物亮着眼朝我们观望,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导游是一个林业学院读书的大学生,假期出来打工,他对这片湿地很了解,对湿地也充满感情。他对我们说,这片湿地有150多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有各种植物1200多种,有鸟类270多种,脊椎动物类近300种,这里是动物的天堂,植物的园圃,和谐共生的天地。这个大学生一路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传授湿地知识,他说,湿地是地球的“肾”,能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他说在这里你真正能感受到生命的热闹,生命的自由,生命的依存,更加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这位大学生让我第一次了解了湿地文化,认识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概念。这天我也向校友们进行了传授。其中一个同学是学地理的,他说东侨这一片都是围垦起来的海湾滩涂,东侨是在海上崛起的新城,这片东湖湿地便是大自然留给这座城市的记忆。这个同学说的对。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张据注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宁德老城区全景图,照片左起镜台山,右至塔山,山川海岛,田园屋宇,尽收眼底。照片上塔山顶的塔十分醒目,塔山与大门山、金蛇头等岛屿耸立大海之中,船舶帆影直抵宁德城垣。照片画面广阔,沧海桑田。照片下还有一些回忆历史的补充文字,其中一段云:1866年1月25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胡约翰到访宁德。胡约翰写道:“站在这座山的山顶,宁德城突然跃入眼帘,对我来说,它显得相当有趣,它就在那,像大多数我们见过的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在山谷中被群山环绕,但除此以外,海水流抵它的城墙,把许多大的商船引向它巨大的城门。我在‘雪山’顶上坐了一会儿,凝视每个角落的景色:城市在山谷中,周围群山耸峙,大海伸向远方,船舶迎风扬帆,载着货物运往四方,景色之壮观无法言表。”(据注这张摄于20世纪的照片和这段写于19世纪的文字现均存于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这些遥远的镜头和文字,连同我们的记忆,以及白马堤上老人的遥望,都唯有从这荡漾的东湖和依然随性漫长的岸草去寻觅了。

望着那翩翩飞翔的白鹭,多想,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穿过林立的高楼在这片摇荡着生命的东湖湿地,感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广博自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生态;“喧鸟覆春洲,杂英满春甸”的生命热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物我禅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天人合一……

又想,是否可以这样说,“东湖湿地”是东侨可以触摸的历史,是萦绕着渔歌的乡愁,是一条延伸向未来的文脉,是一本可以阅读的自然界相依相生的书。

(题图摄影 姜朝斌)

责任编辑:陈淑琴

关键词

湿地 东湖塘 林思翔 东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