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钞票
宁德网 (甘湖柳)
“我觉得一切的繁华热闹都已经成了过去,我没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不肯起来,最后被拉了起来。坐在小藤椅上,人家替我穿上新鞋的时候,还是哭——即使穿上新鞋也赶不上了。”
再看到张爱玲这段文字,已经是习惯了给自家孩子和亲戚朋友家小孩包压岁钱的时候了。一切的繁华热闹,都已经成了过去了吗?每当回到老家,打开散发着樟脑香味的老橱柜抽屉,翻出那一叠妈妈为我们精心保管的逐年积累的压岁钱时,同时也翻拣出尘封的记忆,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么多年来,钞票的美丽蜕变。
那些冷冷的冬夜,暧暧的灯火,全家人围着不熄的炉灶,闲话着家常在守夜。窗外,竹篱笆在冷风中遥相问候,柴垛们簇拥在一起相互取暖,“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为什么儿童强撑着困意,就是舍不得一下子就睡过去了呢?
每年盼着过年,就是因为能吃到许多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能穿上一身新衣裳,还能多收点压岁钱呢!除夕夜,我们总是将新衣新裤、新鞋新袜试穿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不得不躺下睡觉了,才恋恋不舍地将新袜折进新鞋里,新衣新裤叠放在新鞋上,整整齐齐码在桌子上,只等着一觉醒来,目光往桌子上一望,这一叠新装上就多出一个红艳艳的红包,里面装着崭新的钞票。
那压岁钱必定是崭新的,它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端。后来和伙伴们交流才知道,他们的压岁钱未必都是崭新的,每年春节前,要到我家换新钞票了才有。
小时候,父亲在乡村经营着一家杂货店,整天收钱、找钱、整钱,于是我们兄弟姐妹就与钞票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因为那时农村经济活动很少,货币的流通速度非常慢,钞票在乡亲们兜里藏着掖着的时日特别长,变得特别破旧,而整理残破币成了难题。乡亲们买好了货物,将卷了又卷、折了又折的钞票递过来时,一些破钞票就要经过我们的手,退出流通领域,回收到银行去。
油灯下,母亲教我翻起钞票的背面,对齐了缝隙,裁一条细长的棉纸,用浆糊把残破处粘贴好,压实,晾干,再按面额大小分门别类收藏好。
每年春节前,我们家都要把残破币统统兑换成新钞票过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父亲找到了一个在县城农业银行储蓄所工作的远房亲戚,每年去兑换一次残破币。春节前几天,父亲装好了一大叠破钞票,外带一包冰糖作为谢礼。清晨五点多钟,在冬日里,天色还没放得透亮,父亲就出发了,赶着搭上那时一天一次的班车。父亲一路挤车,到了储蓄所客气地挤着笑脸找人帮忙,返程时,提包里装满着鼓鼓囊囊新钞票。每当他回到家,笑盈盈地掏出一把簇新的钞票来时,所有的孩子的眼睛都亮了:压岁钱!崭新的钞票!扬在手里抖起来,发出脆爽的“唰、唰”声。
乡亲们平时省吃俭用,到了买年货的时节,都要争先恐后地来我家。精挑细拣货物之后,拿出几张“大团结”,图的就是顺便换回一些新钞票来,做孩子们的压岁钱。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们,记忆之初收到的压岁钱,多是紫色的伍角、粉红的壹元,第一次有压岁钱的印象,就是父母各自包给我的五角钱,这对于我这个刚刚认识钞票的小孩子来说,那是我能认识的最大面值,也是第一次触摸到大钱,那是可以换来糖果和饼干的钱啊!小小的心里不免充满了欣喜和激动,小手里紧紧攥着,生怕被人抢走。从此我对春节这个会有大人送钱的充满仪式威感的特殊日子,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童年在无声无息中过去,后来随着年岁渐长,压岁钱的钞票面额逐渐增至二元、五元,及至可以收到“大团结”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由于工作上的缘份,我后来的绝大部分时间与财务、出纳人员携手度过,见证了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有条不紊地分发网点钱箱,日复一日地整点不同面额的现金,竭尽全力为客户兑换各种残破币。——我每每看到行里出纳们在细致入微地做这项活计时,就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母亲在油灯下整理那些钞票时的情景来。
如今的银行机构多过米铺,银行服务也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从推出“不对外支付七成新以下的人民币”承诺,到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银行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护人民币及防伪、反假等宣传活动,下村进镇为群众兑换残损货币及小面额人民币,有效解决乡镇群众的换钞困难。钞票也就越来越整洁漂亮了。随着金融产品的更新换代,电子银行的应运而生,真是奇妙,人们经济越来越宽裕,经手的钞票数量却越来越少,但也越来越精美了。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