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油库的故事
宁德网 (卢腾)车子沿着盘山公路缓缓驰行,远眺山下的溪流闪闪发亮,近看路旁的草木青青葳蕤;敞开车窗,又闻到油茶林中飘出的阵阵花香,和听到啾啾的鸟鸣声。沿途,丽景美不胜收,车子犹如穿行在多姿多彩的画廊中……
此行,我是前往福安范坑乡墩头村探胜。墩头村,栽种油茶树的历史长,是著名的油茶之乡。50多年前,我初访墩头村,从山下到山上,走崎岖的小道,爬陡峭的长岭,辛苦了大半天,才气喘吁吁地上山来;而今驱车,只消40多分钟,就轻轻松松地到达了。
站在墩头村口的木牌楼前,抬头看楼额上“绿色油库”四个字,倍感亲切!这是仿周恩来总理的笔迹镌刻上的。新中国成立后,墩头村致力发展油茶生产,连年获得丰产。1958年,大队党支书郑红和晋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大会上,还授予墩头村一面周总理亲笔题词“绿色油库”的锦旗。从此,墩头村名声大振,村前村后的油茶林更茂盛更翠绿,油茶花也越开越灿烂了。
那年,正是七月流火,垦复油茶林大忙时节,我到墩头村采写通讯报道。这天傍晚,老支书郑红和听说有来客,扛着锄头,从油茶林中急匆匆赶回来。一见面,他先嘿嘿笑地对我说:“让你久等了,七月垦金、八月垦银,这阵子忙呀!”
郑红和待人热情又健谈。在交谈中,我不仅了解到这个村栽种油茶的历史、和当时的生产情况,而且还听他讲了一则富有内涵的民间故事。
墩头村中,有一座独特的土庙,庙堂中供奉着一尊菩萨,名为“长年佛”。闽东乡村,“长年”即是“长工”的称呼。郑红和告诉我,这“长年佛”本是天上韦陀菩萨的化身,他下凡来到墩头村,在一财主家做长年。东家待他刻薄,但他勤劳善良,又乐于助人,和乡亲们结下深厚感情。他临回天庭前,在村前的岩缝中塞下一粒榛籽种(油茶籽),随后,满山遍野就萌发了油茶树。村里人感念他,就塑成这尊“长年佛”常年膜拜。墩头村种油茶400多年了,这土庙里的香火也经久不熄,烛照一代又一代人。
郑红和讲述这个故事,其实向我表达了一个普通道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受人敬重!
这次,迎我们进村的党支书郑石波,就是当年大队党支书郑红和的大儿子。石波也年过花甲了,那时他10多岁,常随父亲左右,经介绍,他记起我,我也记起他,老相识久别重逢,分外亲热。在村委楼的会议室,石波指着高高挂在墙上的“绿色油库”锦旗,感慨地说:“这面旗在村里挂了60年,前后变化大呀!”
现在,党的政策好,油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增产又增收。目前,全村油茶园的面积达4843亩。家家户户种油茶,大户人家种10多亩,种少的也有2、3亩。油茶园不断更新改造,在一片油茶树中,有百年老树,也有近年载的新苗。正如人们所说,“五代同堂”。
前几年,村里自力更生,修通了一条3公里长的村路同乡道衔接,实现了村里与外部快速通行的愿望。现在,村里一辆解放牌大卡车,经常满载着村里生产加工的油茶油送往四面八方。这辆车,就是省林业厅给墩头村的奖励品。
在科技兴农的新潮中,墩头村开展选择优树培育良种的试验,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筛选出闽43号、48号、60号等10株油茶优良单株。目前,福建全省推广种植的闽43号、48号、60号良种,就是选自墩头村。墩头人又做出新贡献了。
午后,我从石波家做客出来,他领我去村里新修的油茶文化旅游走廊观赏。路上,我感谢他午餐桌上丰盛的款待,他笑着应说:“不客气,现在吃鱼肉是家常菜,我父亲在世时,日子还没这般宽裕。”接着,他告诉我村里过去流行的一首顺口溜:“立冬时节日头短,篓大树高累嗷嗷;萝卜咸,南瓜汤,薯米饭呀填腹饱。”意思是,山村冬日,夜长昼短,摘榛果要赶时节,背大篓爬高树,累乏了,回家吃的是粗饭粗菜。
“立冬”已逼近了,站在观景台上,放眼四望,满山满岗绿油油的油茶林里,已是红扑扑的油茶果压沉枝条,同枝的油茶花也白艳艳地绽放了。油茶树,是勤劳的果树,边开花边结果。石波一旁说,油茶果成熟期长,一粒果在树上要抱13个月,今年此时开花结的果,明年这时才可摘,今年摘的果是去年的花抱的;村里人还说,油茶树是抱仔怀胎。我觉得,山里人对油茶结果,比喻的既形象又风趣。
返程途中,我脑中一直萦绕着这绿色油库中,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四百年故事的人文精彩!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