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祥胜地 古田杉洋
杉洋村文昌阁
宁德网 (吴谨/文 林兴华/图)
在闽东北地区,有条巍峨的鹫峰山脉,其东侧有支脉麒麟山,在当地被称作“龙脉”。一座孕育千年文明的古镇——杉洋就坐落在麒麟山之南。
杉洋古称蓝田、三阳、杉关,位于古田县东部、敖江流域上游。从先秦至初唐,闽越族土著在此“依峒为居”,成“三十六庄”。唐天宝、中和年间,中原余、李氏为避乱先后“卜居杉洋”,披荆斩棘,开辟家园。后又有彭、林氏分别于五代后晋、清康熙年间迁徙境内。四姓流裔合族而居,遂成村落。中原各姓肇基杉洋,带来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以及新兴的江南文化,促进了这块蛮荒地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走进杉洋村,成片古色古香、灰墙黛瓦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庞大。200余座古民居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许多远近闻名的古厝气势雄伟,建造精美,飞檐翘角,花窗斗拱,精雕细刻,且保存完好,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景观,如百廿间、环孩堂、三才堂、八角楼、举人厝、神童厝、积庆堂、光迪堂等。杉洋也因此被誉为“闽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山城古镇”。
杉洋村还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宫、庙、井、碑等,与古民居群共同形成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架构。而23条总长达3000多米的交错纵横的街、道、巷、弄,又把这几百座古建筑分成了几片较大的区域,这些区域在当地被称为“境”。杉洋村现有余氏云路、桥西、梅亭、登云境,李氏龙门、鳌头境,彭氏登瀛境,林氏岚峰境等,形成“四姓八境”的村落总体格局。
杉洋村四大姓聚居一村,近在咫尺,竟能和谐相处千百年之久,诚为难得,堪称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经典范例。因和睦团结,以致于他们能在危难时刻紧紧抱团,一致对敌。明弘治、清咸丰年间,各族合力募建、重修了杉洋厚一丈、高一丈五、绵延七百余丈的城墙。因筑城工程浩大,一般的望乡都不敢轻举妄动,而杉洋这一壮举,也让这三里古城墙成为了古田县历史上唯一的一座乡里城墙。
宗祠也称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杉洋镇各村基本上都有主姓的祠堂,22个行政村,共有宗祠28座。其中杉洋村“八境九祠”、珠洋“一村六祠”,都令人叹为观止。我想,宗祠文化实际上就是根的文化,有了思想精神传承的这条根,宗族的树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杉洋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仅杉洋村诸姓后裔,在古代就出了90多位进士。近现代以来又有如民族英雄林朝聘,革命家、“策反英雄”林城,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李若初等大量武将文才。除了杉洋村,还有不少村庄如岭里、珠洋、善德、宝桥等,也都代出贤才,彬彬济济。
杉洋人一直秉承和发扬着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宗规族训的世代传承促进了杉洋人才的不断涌现,而圣贤的躬亲教化更为杉洋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
蓝田书院,北宋开宝元年(968年)由杉洋余氏第六世孙南唐永贞(今罗源)县令余仁椿倾资捐建,为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她的创建,引领了古田文化教育的发展。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的一天傍晚,一位儒雅的老者在一群年轻学子的拥簇下,走向杉洋蓝田书院。这位老者正是理学一代宗师、宋大儒朱熹。朱熹一生曾因游学、避地两度到杉洋,并在蓝田等书院讲学,授徒甚众,其中多有名家,杉洋也因此被称为“先贤过化之乡”,旧时在蓝田东山关隘口城门处,有朱熹高足林用中的题碑:“过化名区”。
“杉洋胜地快登临,朱子祠前望翠岑。林壑清幽里野辟,先贤文化入人深。”这是1929年夏,国民党海军上将萨镇冰拜谒杉洋蓝田书院后,由衷赞叹所赋的一首诗。岁月沧桑,唯传承不变,如今,杉洋这个龙祥胜地、过化名区,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完整的留存、执着的传承,傲然屹立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林。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