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明灯
宁德网消息 (高一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一首校园歌曲《等人就像在喝酒》流传甚广,其实那要看你等的是谁。留学八年回国的儿子与我同在离家百把里的一座小城工作,于是赁屋同住。起初觉得无比地温馨,好像白捡到一个儿子。虽然各自奔忙、早出晚归,好歹每天上班前还可以聊上几句。年轻人加班多,常常深夜才回家。刚开始每天晚上我也会等他,后来还是放弃了。除了老人家睡得早的原因外,那等人的滋味太难受了,每一个声响都以为是你守候的风雪夜归人,结果往往是“过尽千帆都不是”,绝无“夜半待客客不至,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最后,一如父亲当年,把过道灯留亮着,洗洗先睡了去。
父亲在世的时候,和母亲同住在闽南一座小镇郊外的老宅里。老宅是一座土夯的两层楼,爷爷手上建成后来父亲再扩建的,紧靠着马路,有个很大的院子和足够多的房间。我们四兄妹都生于斯长于斯,从老宅考上大学后天各一方,但每逢节假日都会雷打不动地回乡探望父母。老宅里我们四兄妹都有一间新房,而且每个人的婚礼都是按农村传统在老宅里举办的。许是由于习惯了城市的灯火通明,乡下漆黑的夜晚令人不安,我总喜欢把各个房间的灯都打开,特别是厨房、餐厅、客厅和过道,一生节俭的父亲常跟在我后面一盏盏地灭灯——没人在的地方灯要关上!父亲还常开玩笑说,到我家里时要把所有灯都开了,看我心疼不心疼电费!其实,父亲偶尔到我家小住时,一项重要的家务还是关灯。但是,老宅中有两盏灯,父亲入睡前常常会专门开上——一楼庭院路灯和二楼过道灯,只要还有子女没有回家。夜归的孩子,远远就能循着灯光倦鸟归巢,似那“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万年暗悉能破尽”的华严境界!
有一个公益广告《留一盏灯温暖他人》温暖得令人热泪盈眶。深夜归来的先生回家发现阳台灯没关,起身去关时被太太叫停了。灯光下,一对环卫工人夫妇在共享馒头咸菜,女的爱怜地说,慢慢吃,我还带了点菜,你爱吃的辣椒;男的报以深情的凝视。阳台上,先生太太相视一笑,簇拥着回屋——灯留亮着。我想这就是夫子尊崇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大同社会吧。
今夜大寒,一年灯火要人归,码字间不觉已在办公室待迟了。儿子发来微信“夜深了,老爸!”岁寒灯火,处处归心。“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有一盏明灯是灯火相传,永不磨灭的。
责任编辑: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