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火笼宝

2019-02-16 10:48 来源:宁德网 卢 腾

□ 卢 腾 

进入新时代,新事物新景象,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然而,还有一些老物件旧风貌,不时还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隐隐地显露出老传统的旧风情。

入冬后,走进福安几处古村落,在新楼房、老农舍夹峙的村街村巷中,还能见到有老大婶、老大伯,手焐着篾火笼在闲转悠。其实,他们现在身上穿着厚实也暖和,但是,寒冬里,随手拎火笼,已成了山村老人的习惯动作。有的老人还边走,边轻轻地哼着一首老民谣:“火笼姆、火笼宝,寒来火笼胜棉袄;暖手暖脚暖被窝,儿女孝顺热心头。”

福安人手抱的篾火笼,大都产自松罗乡洋西村。洋西村人制作篾火笼已有500多年历史了,是他们先祖从浙南迁居到闽东时,带来谋生的手艺。

洋西人制作篾火笼有讲究,每年“冬至”前后,先砍下经霜雪扑打过的隔年青壮毛竹,搁在家中,待翌年熬过炎夏酷暑,竹中水份蒸发后,过了“秋分”才动手破竹劈篾。这时剖剥出的篾条既柔又韧,编成的火笼壳结实美观。笼中的土火钵,是取本村后山的黄土烧制。洋西村的黄土不仅黏性强,又受山下海湾里蒸腾上来的咸雾气侵润,还具有弹性。这种高岭土烧制出的土陶钵,耐烤不脆裂。因此,洋西火笼形美质好,名扬远近,产销两旺。

当今,市面上,取暖的器物比比皆是,但福安人对老式的篾火笼仍然情有独钟,也让洋西火笼至今依然销路不减。这大概是与当地婚嫁习俗有关联吧。福安人女儿出嫁,不论嫁妆或多或少,陪嫁一对篾火笼是必不可少的。晶亮亮的火笼盖面上,贴着两张红灿灿的“喜”字,摆在五花八门的嫁妆品上端,格外引人注目。每个新媳妇到婆家,头一年的除夕夜,都记得做的第一件事,要将两个新火笼烧得热烘烘的,恭恭敬敬地捧给公公婆婆焐。这是娘家奶奶平时的教诲和临嫁前母亲的嘱咐。公公婆婆焐着热火笼守岁,浑身热乎乎的舒坦。

此后,是霜晨还是雪夜,家中老人都会从晚辈手中接过热火笼烘。孝心、亲情深藏在老火笼的炭火中。老火笼暖暖地陪伴老人们,喜孜孜地迈进村祠堂看年戏,乐呵呵地围在厅堂中畅谈好年景,笑眯眯地走亲访友叙家常……

老火笼真是个暖心宝呀!

责任编辑:陈淑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