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里读“语文”
□ 林心麦
作为学生的我们或许会自诩最懂语文,可细思过后,所谓“语文”,真就是那一本本摆在我们面前的、标注着“人教版”“苏教版”或是“北师大版”的语文书吗?不尽然。
我凝视着面前这幅世界名画——《星空》,在我眼中,整幅画面是由和不开的颜料黏连而成的,大面积的蓝色凝块中混着几团黄晕,彼此紧拥了一个多世纪,人们称它为“杰作”。初看这幅画,我的情感如投入死海的沙粒,激不起半点波澜,倒有些了无生趣之感。
画旁边的《画家简介》:“文森特·威廉·梵·高”“印象派”“孤僻”“开枪自杀”……一系列灰色的词语蒙住我的双眼,同时又揪紧我的心。我不忍再与这沉重的文字对视,视线躲闪时不经意又瞟到那幅画上,或许是因为远距离的视觉,这幅画让我有一种突如其来的震颤。
深受日本浮世绘《神奈川冲浪》笔触影响的梵·高,在空中以夜为海,翻卷起掀天巨浪,深蓝色的天似乎是那扼喉的命运之神,吞噬着大地,余下阴沉迷茫、压抑窒息。但梵·高没有完全让人绝望,像在暴风雨怒袭的海上仍有希望的风帆一样,纵然是令人战栗的夜幕里也仍有点点锃亮的繁星,轻轻安抚着人们颤抖的心灵。听说梵·高喝下过一瓶黄色的颜料,这在常人看来是何等的疯狂!但面对这样的画面,此情此景,我不禁擅自揣摩:是否黄色在他心里就是光、是感召,是他在困境里紧紧拽着的那点希望,还是他在“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的失意落寞里喝下了那瓶黄色的颜料?梵·高极其爱恋丝柏,笔下的丝柏如火焰般地熊熊燃烧,传统观念中的丝柏是墓地与死亡的象征,梵·高在这幅《星空》里,却将其视作通往希望之光的长梯。
是的,他在生与死间纠缠不清。
……
离开了画廊,我沐浴在暖阳下,突然想到顾随先生的一首诗,便随口吟道:“常人只认为看花饮酒是诗,岂不大错!世上困苦、艰难、丑陋,甚至卑污,皆是诗。”
化见为感,化物为诗。世间万物的牵络共鸣,惟借“语文”才可以实现。
何为语文?这也是语文!
责任编辑:郑力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