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说“燕”

2019-04-13 11:52 姜翔骅   

3

□ 姜翔骅                   

当我写下此文的题目时,正逢己亥“春分”。昼夜平分,大地复甦,原野敷绿,枝头萌芽,应是燕子归来时节。但我眼前却见不到“似曾相识”的燕子身影,未免心底油然生出一丝丝失落感。

究其原因,无非是时代变了。人类社会已从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而近几十年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那些燕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早已不复存在。尽管我们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毕竟“无可奈何花落去”,再也无法“似曾相识燕归来”了。

但前代人就是不一样。他们生活的环境,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与自然界有更多更密切的交融。燕子是有益于农事的候鸟,带来的是春的欢乐和丰收的期盼。所以备受农耕年代人们的尊崇喜爱,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吉祥物。笔者孩提年代,常见燕子在人家屋檐下筑巢,却少见有人对其做出不友善的举动。虽然它的排泄物,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正基于这样的爱,所以历代骚客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咏燕篇章。

一是春的信息。虽然我没有做过确切的统计,但我觉得古诗词中除梅花外,燕子应是最常用的咏春之物。唐·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在这里巧妙地用两个字,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将初春的场景表露无遗,让忙于营造新巢的燕子,非常成功地烘托出初春的气息。所以这首作品成为咏春的代表作之一,被广为引用。再看宋·苏轼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里作者将燕子作为时空的最佳配置物,加以使用。红残、小杏、柳绵、芳草……等等,都是静物,惟有“燕子飞时”,能将春天的景色置于动态之中,以致墙里佳人荡秋千逗墙外行人的画面,随着秋千和燕子起舞,都动起来了。

二是世态炎凉。在感叹物是人非的诗词中,最让人百诵不厌的作品,笔者以为当首推唐·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代文人骚客对这首诗从不同视角,作出各种解读,其见解已汗牛充栋,笔者无意重复。此诗表面虽平浅,而寓理极为深刻,后人难以企及。短短二十八个字,道尽兴衰感慨,世态炎凉。笔者不妨从另一个视角来窥视:在趋炎附势社会里,惟燕子守身高洁,不计成败,宅虽易主,仍一如既往认旧住守,不离不弃。

三是歌爱颂情。最早,诗经里就录有将燕子比喻为夫妻恩爱的诗歌·如《邶风·谷风》有“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的诗句,以至后来皆以“新婚燕尔”来祝颂婚姻美满,夫妻恩爱。但原作却是弃妇之怨,后人反之道而用之,赋予夫妻恩爱比翼双飞的新义,这是原创者始料之不及。

历代以燕喻爱恋的作品,确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其中佼佼者,当不在少数。如宋·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读来印象深刻,不免拍案称奇: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怀念情人的词作,不循常规,富含创意。在梦后、楼台……等一系列形象思维中,燕子被摆到了显要的位置上,以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成为后来无法替代的伤春好对子。“落花”“微雨”象征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这时怎不教作者神伤?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想起“去年”的恩爱,引发绵绵的春怨,令人荡气回肠,无法自持。这是一对任何其他表述,都无法替代的好句子。所以自宋以降,人们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偏爱,就显得不无道理了。

四是颂燕之歌。在笔者的记忆里,除了咏燕诗词外,更有将咏燕诗词谱曲后让人传唱的歌曲。印象比较深刻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唱彻大江南北。而在笔者的记忆里,还有一首创作于更远年代的咏燕歌曲,歌名《燕双飞》:

燕双飞,画栏人静晚风微。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绿芜庭院,细雨湿苍苔。雕梁尘冷春如梦,且衔得芹泥,重筑新巢傍翠帏。栖香稳,软语呢喃话夕晖。差池双剪,掠水穿帘去复回。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天涯草色正芳菲。楼台静,帘幕垂。烟似织,月如眉。其奈流光速,莺花老,雨风摧,景物全非。杜宇声声唤道:“不如归!”

这首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据云其歌词脱胎于南宋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原词是:“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相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虽有脱胎的痕迹,但再创作的味更浓,各有千秋而已。

两首词均以燕的纯洁爱恋为主轴,充满人文关怀。年幼时歌此曲,虽对内容不甚了了,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自会加深对其内容的识知。这样的歌曲,对养成受教者的人文情怀,是大有裨益的。

至此,笔者想起一桩轶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学曾教唱此歌。而音乐课多安排在末节时段,此时同学们已饥肠辘辘,而此歌末尾的“不如归”,正巧与方言“肚子饿”谐音。每唱至此,同学们都会眼神互投,并发出会心的微笑。由于有这桩美事,致使笔者对此歌的记忆,伴随终生,至今犹能歌唱如流。

责任编辑:郑力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