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我在柘荣上大学

2019-06-17 08:57 刘步明

p1_s (1)

□ 刘步明

在柘荣县生活了整整30年,最令我难忘的是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柘荣教学班学习的那3年。

那时,在小县城办大学,是开天辟地的事。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各方面人才青黄不接。国家为解决人才奇缺的问题,除恢复高考外,还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创办各类业余大学和培训班,以应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之需。于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世,她是一所采用先进媒体技术,通过广播、电视进行远程授课的学校,全国各县市只要有办学意愿、有生源,就可以申办分校或教学班。柘荣电大教学班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1982年4月的一天,我从报纸上看到福建电大招生的通知,心想,这恐怕是圆我大学梦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决不可轻易放过!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时,自己的那股疯狂劲还记忆犹新。那时,我为了参加高考,辞掉手头所有木匠活,躲进小房间啃起书来。有人问我:“你现在老婆孩子一家4人,就靠你做工养家糊口,如果你去读大学,她们怎么办?”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卖房子读大学想必祖宗不会责怪我。”大有破釜沉舟之势。后来由于我没有上山下乡的资历,被取消了参考资格,至今想起来还令人心疼。电大是业余大学,正适合我就读,心想一定得赶上这班车。

那年是福建电大首届招生,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柘荣县录取了34人。教育局派郭长庚老师任班主任。郭老师向教育局借了一架三用机,向实小借了一间教室,就这样白手起家。

电大学习的艰难程度出人意料。说是广播电视大学,但那时远程教学的手段极其有限,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可以采用较丰富的现代技术教学手段,柘荣这样的山区小县城办教学班,连电视都没有,只能放录音磁带。每周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听录音带10多个小时,枯燥得令人发狂。

业余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学员们的一大难题。当年实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要长期坚持星期天听课,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每周六还占用了一天工作时间。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有工作单位,每周要请假一天,大家的压力很大,学员所在单位的压力也很大。好在那时全社会支持教育,只要教育局发通知,学员所在单位一般都会支持。但也有同学因为处理不好工学关系,与单位闹得很僵。有几个同学,或因自已无法坚持或因单位不肯支持,只得半途辍学,最后毕业时,全班只剩22人。

我是在柘荣县城关粮站泗罗洋粮库出纳员的岗位上考上电大的,我的站长到我电大毕业时,还不知道电大是怎么一回事。有一次,单位的电视机坏了,办公室人员正苦于找不到人维修,站长见了就说:“看你愁眉苦脸的,这点小事,找刘步明不就行了?”办公室人员一脸茫然地看着站长:“他会修电视?”站长说:“他不是读广播电视大学的吗?”弄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站长虽然不知道电大是怎么回事,却非常支持我参加电大学习。粮库工作有季节性,平常时间仓管员工作比较轻松,一到收购季节,可就忙得不可开交,白天黑夜都在收购场,连饭都得送到收购场吃。电大夏季期末考试正逢夏粮收购大忙季节,即便是在这种时候,站长不管收购场多忙,他都找人为我顶班,有时甚至自己上岗,好让我参加电大复习考试。

真正的艰难考验还在于考试。那时电大的考试很严格,都是闭卷考,监考老师严肃认真,考场严格程度不亚于高考。记得有一回考试,一门学科最后两题论述题为可选题,一个同学两题都做了,本想做完后“叉”掉一题不满意的,可是交卷时给忘了,人还没走到教室门口,突然想起来,于是掉头拿出笔想打“叉”,监考老师却坚决不同意,说考生离开自已的座位就不能再动试卷,为此还争执了一番,最后这位同学只好悻悻离开。试卷评分也很认真,差半分都不成,每学期总有几个学员被集中到省电大指定的外地考场补考。

班上大部分同学都知道电大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都想多学些知识,回馈社会,回报亲人。因此,同学们读书愈见刻苦艰辛,甚至连家人也得分忧。我也是如此,当年读书简直达到了如痴如狂的状态。那时3个孩子都很小,最大的女儿不足10岁,下班回家,妻子忙着做饭洗衣,3个调皮鬼滚爬哭闹,家里家外都闹翻了天,可是我躲在房间角落里照样读书写作业。白天挤不出时间就靠晚上,那几年我很少在12点前睡觉,经常看书看到凌晨1点多。妻子为了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读书,把所有的家务都包揽了,以致于她不在家时我连饭都做不来。有一次期末复习期间,儿子感冒发高烧,她和我二姐在医院照顾了两天两夜没合眼,可就是不让我去轮替。她说:“你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可以了,别的不用多管。”

3年电大最珍贵的是同学们的友情。第一届电大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等差距都很大,有的是乡镇、部门领导,有的是临时工,还有的没有工作。年龄也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有两个高中刚毕业就考入电大的小弟弟,开始时还管班上几个年龄大的同学叫叔叔呢。就这么一群人,时不时派生出许多枝节来,我们几个年龄大的学员总是像大哥一样引导大家相互理解,增进团结。

电大没有校园,学员们每周两天听完录音带就各奔东西,很少集体活动,于是走家串门就成了学员们相互联系的最佳形式。找个风清气爽的日子,由两三个同学发起,从北街到南街,从上城到下城,挨家挨户的联系,经常两三个开始,最后聚起二三十人,同学们都戏称这种活动叫“滚雪球”。我偶尔也会约上几个“铁杆”,到隔壁农民家里打上几斤私酿酒,喝个天昏地暗,聊天侃大山。

为了增进同学们的友谊,教学班在毕业前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集中在县自来水厂的小山头上住了一个月时间,在那里查阅资料、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这1个月里同学们读了不少书,有时候就某本书、某个观点组织讨论,各抒己见,使3年来填鸭式的教学内容得以融汇贯通。

记忆最深的是教学班组织的一次春游,当时交通工具奇缺,一位同学的父亲为我们借到一辆大卡车,20多个同学站在那敞蓬的车厢里,不顾沙石路上扬起的滚滚飞尘,一路欢笑一路高歌地赶往宅中乡,再步行至西坪村的普觉寺过夜。宅中乡往西坪村,有一条五六里的山岭,沿老虎岗直插溪谷底部,人称“老虎岭”,又长又陡,看了令人生畏。当时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哪管山高水远,一路成语接龙,一路欢笑,不知不觉就走过来了。

责任编辑:郑力炜

关键词

电博会 丰硕成果 宁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