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频道 太姥山下

牛 节

2019-06-17 08:57 卢 腾

p3_s

□ 卢 腾                   

牛,勤劳善良、知人性,是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好伙伴。人们关爱它、敬重它、感恩它。

福安山村多梯田,牛是山田耕作的主力军,春牛战马,人们倍加疼爱耕牛。这里,流传着一句农谚:“寒春惜牛犁,老来惜发妻。”从中可见,早春爱惜耕牛与结发夫妻重晚情是多么厚重的事呀!因此,福安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有个特定的节俗,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为“牛节”。

牛过节这天,约定俗成,各家的牛都歇工一天。牛在歇工日中,得到优厚待遇。一大早,各位牛主人就乐乎乎地忙开了,他们先拿出老竹筒,小心翼翼地倒满各自早已泡制好的泥鳅酒、黄鳝酒或是太子参酒。接着,笑微微地将酒筒凑近牛的下腭上,慢慢地喂灌。看似在慰劳辛苦的耕牛,其实是用心为牛祛寒去湿,活血壮身,真情在酒中。

牛喂过补酒,牵出栏外,人们就动手清扫牛栏了。随后,他们就在干净的牛栏地上,点燃一小捆野艾草。半干半湿的野艾草,慢慢熏烧,热烘烘、白蒙蒙的烟雾弥漫在牛栏里,气味浓烈地熏灭驱走牛虻、牛蝇和山蚊。最后,还要在栏里稍高的一角,铺上一层干干爽爽的新稻草,让牛夜里舒舒服服地屈膝而眠。

牛节这天,若是晴朗日,主人们还会兴冲冲地牵牛到野外,让牛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中,恣意啃嚼青青新草、和撒蹄欢跑……

牛,从不吝惜自己的气力,一生劳累到终老。人们善待牛、爱惜牛,理所当然。

山田春耕讲究三犁三耙,一般是壮牛犁田、小牛耙田。牛犊经过十八跌,下腭一换出两颗新牙,就要下地学耙田了。小牛在新犁过的田里,拖起了耙疏,主人手握一根牛攘(系着牛鼻绳的竹竿)跟在牛后,主人不停地挥动牛攘,催促小牛踩着烂泥,亦步亦趋地前行。过了一二年,它的下腭换上了四五颗新牙,声开哞哞,一下田,就得套上牛轭,拉起沉重的犁铧,在田中深耕翻泥浪,大展雄风了。牛天生的上腭不长牙,只有下腭八颗牙。牛吃菅草饲料,是下齿对着上唇的硬腭咀嚼对磨,待下腭的八齿磨平,牛也渐渐衰老了。 但是,老牛是不遗余力呀,它还会步履蹒跚地迈入磨房、油坊、糖寮,低头拉磨、拖碾和驼蔗渣,直累到气短力竭,四脚跪地……

农家人最不愿看到牛四脚跪地的窘状。福安王厝村,有户人家的牛,八齿磨平丧失了劳力,长时跪在牛栏里。主人每次给它喂草料,它都抬头望着主人流泪,似乎对他说,只会吃不会干活,对不住呀!主人不忍心多看它这悲态,一天,他和几位乡亲商量后,决定送它到寺庙里去供养,寺庙里有放生池,也应有放生地吧。翌日,他托一位乡亲,将牛送到邻县的寺去了。寺院里的僧人慈悲为怀,收留了它,还为它在寺旁筑了个土牛栏安居。老牛在僧人悉心照料下多活10多年。也有香客给它捐草料钱,看来,爱牛之心,人人有之。

牛是吉祥物,是勤的象征,是善的象征,是福的象征,人人都喜爱牛。

赛江是闽东的一条大江流,赛江流经赛岐镇的一段,东岸江边有块礁石状似牛;无独有偶,西岸的江边也有一块礁石形如牛,人们称这两块礁石为石牛。涨潮时,两头石牛都没入水中;退潮时,两头石牛都露出水面,正好挡着上游汹湧而至的溪流,各护着东西两面的堤岸,皆被人视为镇江之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赛江建大桥,两座桥墩恰好骑在两头石牛背上。赛岐人感念石牛的功德,大桥通车后,人们雕刻了3头石牛,高高地安放在镇中心的环岛石座上。其用意是,将东西两岸的石牛牵来合卺成婚,再添一犊,表示一家和睦相处。环岛石牛,成了赛岐镇标志性新景。环岛周围的商铺、酒店的招牌,有的就以“牛城”“祥牛”“福牛”等,应景冠名。这里,环绕着浓浓的祥和气氛。

吃苦耐劳的牛,可敬的牛,你虽默默无言,但人们记住你的功劳,每年给你过一天节的老传统,一定会代代相传!

(题图摄影   徐龙近)

责任编辑:郑力炜

关键词

电博会 丰硕成果 宁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宁德网简介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宁德网 版权所有,未经宁德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4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09374

广告联系:0593-283132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新闻热线:0593-2876799

宁德市新媒体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15号闽东日报社三楼

闽ICP备09016467号-17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